第172节(1 / 1)

加入书签

只余少量的衣物就直接放入坑中被掩埋,因为死去的人数量太多了,除了某些级别的将领,一般的士兵都是没有棺葬待遇的。

□□直接接触土壤,人的血肉很快就被溶解,公孙起在北方边关看到的万人坑几乎全都化为了森森白骨。

如此一来,谁也分不清那是属于的尸骨。

也正因为如此,那里才不适合出现墓地,而是纪念那些死去大秦士兵的烈士陵园。

等去南北两方原先的战场上修建烈士陵园的建设项目被施工队的人接下后,公孙起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那些野人们在北方边关适应良好,尤其是冬天的时候,比起吃饭来,他们更愿意抱着一瓶酒入眠。”公孙起笑着道。

被她攻打带进大秦的野人数量并不多,事实上野人拥有着繁多的部落和广袤的地盘,她有一大半的时间都浪费在寻找他们部落的路上。

赵燕歌对她道,“不急,我们可以一步步慢慢的蚕食。”

不管他们是四处分散也好,还是报团取暖也好,他们都将注定属于大秦。

等新的年一过,赵燕歌今年过了二十岁的生日,赵墨白也长到了两岁多,等春暖花开之际,大秦的外贸交易队伍又重新向西域出发,与此同时,赵燕歌也让大秦的施工队修建一条通往西域的大马路。

施工队的速度自然是无法和外贸队伍的速度相比,但这无损外贸交易队伍众人的喜悦。

作为走过西域之路的他们太清楚这一路上的困难了,他们也比那些外人更加清楚一条便捷通道的巨大好处。

修建通往西域道路的施工队旁边不远处就是修建烈士陵园的地方。

北方边关地势开阔,烈士陵园自然也被修建大气无比,听到朝廷派施工队来给那些死去的同胞们收敛尸骨,并留给后世人纪念他们的功绩,无数铁血男儿不由双眸泛酸,眼眶通红,眼中豆大的泪珠瞬间滚落。

那些死去同胞们的今天就是他们的明天,这好似让他们也看到了死后的自己功绩也得到了后世人的认可。

就算没有被埋葬在烈士陵园中,那些退伍的老兵们死后的墓志铭上面也能刻画出他们的参军经历。

这让大秦士兵们心中开始涌起一股叫做“荣誉感”的东西。

它不同于名和利,却同样能够让人舍生忘死。

人们怕的从来都不是付出,而是付出之后的被辜负。

而朝堂,没有让他们鲜血和生命被白白浪费掉。

长城处,如今不管是大秦的士兵,还是劳役、犯人们现在干活都非常的积极和卖力。

每天能够吃饱喝足,还能亲眼看到万里长城从他们的手中一点点的升起,它是那么的雄伟,如何不让他们这些亲身参与进去的人感到自豪。

南方,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曾经的那场水患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彻底消失的无影无踪。

如今的南方地下排水设施已经全部安装完毕,现在洪水若是再来犯,他们也是丝毫不怕的。

当然,不怕不代表盼望它再来。

这些年南方的地方官员们除了重新建设南方家园,挖渠给大河分流,河上建桥的事情同样没有落下。

比起以前人们渡河所用到的一块木板或者是简陋摇晃的桥面,大秦官方出手,直接就是一座座拱桥出马,用料上乘不说,关键是能管上很多年,可以让生活在河边两岸的百姓们来往更加方便。

除此之外,南方的小船也渐渐多了起来,甚至还有人开始乘着小船,在宽阔的河里做起了各种各样的小生意。

那些小船就是南方百姓们的后手,将来若是出现南方地下排水系统都解决不了的水灾,百姓们可以乘船进行避难,不至于像之前直接落入水中被大水给冲走。

南方家家户户都有这么一艘小船,是由他们南方的造船工厂统一打造出来,内里可以放置干爽的衣物户籍和粮食,能够确保一家人躲在船上等到官方的救援。

伴随着时间流逝,由大秦官方带来的种种措施让南方的百姓们彻底的走出和告别了前几年的心理阴影和悲痛,而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新生活当中。

等大秦领域内南北两方都春暖花开之际,大秦颁布了新的征兵令,不同于之前的征兵,除非伤残和老,那些去南北两方边关的士兵们基本一去就是十几数十年,相当于直接让百姓们的家中损失了一个劳动人口。

和平年代还好说,一旦开战,不少人都会收到家人阵亡的消息,让整个家庭更加的痛不欲生。

这一次不同,先不说现在各个府衙已经带领各自的军犬走马上任的老兵们,让百姓们对征兵令不再抵触。

“咦,征兵令的时限只有三年?”这让看到消息的百姓们惊讶道。

比起之前的年限来,这三年简直太短了。

“民报上面说了,我国这是在大范围的选拔出那些有练武资质的好苗子们,之后留下来的那些人会被送去军校进修,让他们变成我们大秦最优良的兵种。”

“练武一事也讲究一个天赋,三年下来基本就能分辨出他们的资质,三年以后,被遣送回来的就是落选的那些人。”一个文人日常给百姓们解读报纸道。

“那小子们被遣送回来会不会觉得丢人啊?”百姓们纷纷为自家的孩子们担忧道。

别到时候别人都能留下来了,就他们的孩子被军队退回来,那丢人可就丢大了。

“怎么会呢,练武也是讲究一个资质的,更别说我们大秦如今有三个兵种,既然是走精英路线,那就说明被选上的人并不会太多,所以放心吧,年轻人回来了不丢人,但是要留下,那绝对是一件很长脸的事情。”那名文人道。

大秦的征兵令是全国范围性的,男性基本都是强制性的,女性则可以自主报名,可以自由选择要不要进军营。

对于这一点大秦的百姓们都没有放在心上,毕竟就连上学这种男子特有的学问女孩子们也全都去了,别说女户之类,他们大秦的皇后殿下前不久不就刚从战场上面才回来,是以女子也能够参军的事情并顶多是在百姓们心中泛起点点涟漪,没有去特别关注。

既然不是强制性的,女子又天性柔弱,很少会对军队感兴趣,是以这一次报名当兵的女子们数量并不多,大多数人还都是来自边关民风彪悍的那些地方。

咸阳城内,看到大秦最新的报纸上面写了女子可以自由参军的消息后,正端坐的易如玉不由拍案而起,口中道,“我终于等到了。”

骆礼被她吓了一大跳,紧张道,“你小心一点,别惊着肚子里面的孩子了。”

想起腹中才两三个月大的孩子,易如玉抚摸着肚子,坐在软垫上面有些激动的道,“你看到那个女子可以参军的消息了么。”

“看到了,只是我发现大部分的人对于这一条并不在意。”骆礼道。

比起女子参军这个话题来,百姓们更喜欢去讨论大秦军营的那三个兵种。

陆军和水军也就算了,空军的作战方式可把这些不知道内情的百姓们给挠的心里痒痒,感到非常的好奇。

只可惜,作为大秦最神秘的兵种,民间关于空军的消息并不多。

“那是他们没有察觉到这后面所蕴含的信息,就像那些女子因为大秦的征兵令而入伍,那么她们以后立了军功,是不是也能和那些男人们一样得到官职。”易如玉兴奋道。

“这有什么稀奇的,我们大秦的皇后殿下还号令过三军呢。”骆礼道。

“之前就算没有军功,女子们也同样上了战场,现在国家只是在把她们应有的荣耀给予回去而已。”

正高兴的易如玉心中一顿,突然意识到,因为皇后殿下的横空出世,号令三军,一下子把女子参军的地位给拔高了,这样一来,除非出现超越皇后殿下的军功,要不然人们对于那些“小”军功心里面都会接受良好的。

这就相当于你接受了高价位的东西,对于那些低价位的价格就不放在心里了,这样一来,女子参军和获得军功一事自然也不就不会受到太大的抵触。

易如玉深吸一口气,抚摸着自己的肚子道,“宝宝,娘亲一定能看到那天的。”

第203章

南方沿海地区,这里曝晒着大量洁白晶莹的海盐,纯白如雪一般,少有杂质。

工人们每日都会把它们摊平,让天上的太阳对盐场进行曝晒,彻底去除掉里面的水分之后,就能进行装袋拿到内陆去进行售卖。

近海处则是一艘艘巨大的帆船,属于大秦的玄黑色旗帜迎风招展,在海风的吹拂下“呼啦啦”的作响,船上是用渔网打捞上来的巨大海鲜,众多工人在快速挑拣着,

把那些还未发育起来的小鱼儿给重新抛向大海。

时至今日,真正能够出海的还是大秦的官方船队,海边一般的渔民们的小船根本就划不了多远,海边浅滩的收获和那些大船根本没法比,

渔民们现在的收入来源都在盐场和工厂的工资上。

大鱼从海中打捞上来以后,就被送上了岸。

在海水涨潮澎击不到的海边伫立着一座座大型的海鲜加工厂,工厂里面会加工着各种各样的海鲜运往内陆,工厂内的工人们每天都忙的满头汗水,

但是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南方的士兵们也在工厂内井然有序的工作着,这些都是已经上了年纪的老兵或者想从军营里面退下来了,如今大秦的南方已经没有了敌人,

他们军队也就不再需要那么多人。

好在大秦的工厂很多,完全可以让他们继续拥有自己的劳动收入。

而那些年轻,身体强壮的青壮们则每天都跟着大船出海,去海里面训练着自己。

他们就是大秦的水军,最近更是在海中找到了朋友,那种鱼性情非常温顺,甚至还让他们去它们的背上嬉戏,这在整个大海中都是非常难得的。

海洋非常的危险,不提海水对人体的伤害,在黑暗的水面下他们甚至还见到过不少大型的海怪,要不是大秦的船业制造非常给力,船上又有武器护身,这才没让大秦的船翻进这深不可见的海洋中。

在海边经历越多,就会对大海越敬畏,与此同时他们也会更加担心出海去寻找蓬莱的大秦船队。

当初那支船队就是从他们这里出发的,如今已经过去数年有余还没有踪迹,这不得不让他们感到担忧。

“你们快看,那是什么?”大船上面正在捕鱼中的工人突然指着远方道。

在海边天际处,正有一根细长的黑色物体正在冒出。

“用望远镜看看。”有人提醒道,立马就有一个离得近的船员擦干自己满是鱼腥味的双手,去把望远镜取来。

远方的风景被望远镜拉进,那个黑色细长的物体映入人的眼中。

“是旗帜,是属于我们大秦的旗帜,有可能是我们大秦的船队回来了。”看清楚的人激动道,其余人听了立马把望远镜抢夺过去看。

“的确是我们大秦的船队。”

“不过也不能掉以轻心,先以戒备为主。”大船上的船长道。

众人一听,鱼也不捡了,连忙去收拾干净等待着和那些大型楼船接触。

而另一边,看到大陆的轮廓后,楼船上的众人发出惊天动地的欢呼声,兴奋的让脚下的楼船也跟着不由一震。

“是陆地,我们中午能够登陆了。”船上的众人开心道,欢呼雀跃着。

“快看看是不是我们大秦的领土。”第一艘楼船的船长激动道。

虽然他们这一路上有司南指引确认方向,途中也历经了许多的风浪,现在终于平安返回陆地了,可把一路都在海面上漂泊找路的他们给激动坏了。

“前方好像也是一艘大船,很有可能是我们大秦的船只。”楼船上的人道。

不是他们自我良好吹嘘,而是出去见过世面以后,他们非常清楚他们大秦的船业绝对是世界领先的水平。

楼船的中层,听到外面的动静后,一些已经上了年纪,牙齿都快要掉光的老人想要起身去看,他们的子孙连忙去搀扶。

“爷爷,你小心别闪着腰了。”

“咳咳,扶我上去,我们很有可能是要回家了。”老人咳嗽道,目光不由环视了一下自己身边的老人们,想到他们去时的人数,和现在还存活的人数,人数已经十不存一,大多数脑子已经变得糊涂,像他这种脑子依旧还清明的,几乎不到十个了。

“是到家了么?”角落里面一个身形佝偻,拄着拐棍的老人家耳朵好像听到了什么,开口问道。

“我要上去看看再说,我们都在海上漂泊那么久了,按照时间来算,应该能到了才对。”这位腿脚还能走路的老人道,被子孙搀扶着来到了甲板上。

楼船的速度很快,老人到甲板上的时候已经能够看清楚关于陆地上面的植被,前方,一艘和他们有着相同旗帜的大船正在迎面赶来。

“我们回到家了,真的回到家了。”老人激动不已道,连忙返回去告诉那些老伙计们这个好消息。

大多数上了年纪的老人已经不再清明,耳边听到了回到家的消息也没有多大的反应,可终究还是有清明人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