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节(1 / 1)

加入书签

赵燕歌留给后世的就是这种力量。

画面一转,咸阳宫内,赵燕歌把对公孙太尉说的话掰碎了说给赵墨白听。

聪慧的小家伙听懂了,“爹爹在防备着不孝子孙。”

至于不孝子孙是谁,他并不清楚,也不知道赵燕歌的不孝子孙,同时也是他的后代。

“是啊,所以当父母的一定要教育好孩子,让他们明白身上“责任”的重要性。”

多少君王只懂得索取享受,却不知道付出贡献,父母的教育无疑是缺失的一大环节。

第194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赵燕歌要做的不仅是当好一个帝王,还要成为一个合格的父亲。

赵墨白听着,于“责任”一词有了懵懂的认知。

随着北方边关传来一次次的大捷情报,天气慢慢的由热转凉。

远在夜郎国边陲的周边小国皇室众人坚持不下去了。

尽管他们一再省吃俭用, 皇室内部庞大的人口数量, 也让他们从大秦换回来的粮食开始慢慢见了底。

贵族好奢靡, 比他们还尊贵的皇室中人就更不用说了, 失而复得的东西让他们变得更加珍惜和贪婪,每个人都想尽一切办法把粮食给转移到自己的肚子里面,短短一段时间内,各国用各种珍奇珠宝兑换回来的粮食就被皇室中人吃的见底。

粮食在和平时期也许不是什么珍贵的东西, 可是在饥荒时期, 它能救下无数人的命。

已经体会过一次饥饿滋味的各国皇室不想再经历一遍那种肚子空荡荡的滋味,纷纷要求他们的国王拿更多的珠宝去换粮食回来。

“下面的人说,我们国家的百姓已经全都跑光了。”象国国王两眼无神的道, 正要求象国国王用象牙珍宝换粮食的象国王后不由惊叫起来, “这么说,我们象国没有百姓为我们耕种粮食了?”

总不可能身为皇室的他们去亲自耕种吧?那简直比饥荒还要恐怖。

可是他们不干活, 没有百姓就意味着来年没有粮食, 没有粮食就意味着他们还要经历饿肚子。

“各国的情况好像都差不多, 毕竟我们那时也顾不上他们。”象国国王苦笑道。

谁能想得到那些百姓们真的全都走干净了, 他也是需要收粮耕种的时候才想到了他们,要不然早一些时间, 还能拦下来一批人。

“国王陛下,有蛇国皇室的使臣前来我象国拜访。”

“快把人请进来。”象国国王道。

蛇国来的是一位重量级的贵族,能够代国王传话的那种,象国国王让人把蛇国使臣迎进来, 突然想到,“他们不会是来借粮食的吧?”这话一出,象国皇室的人全都紧张了起来。

“象国陛下。”蛇国皇室的使臣行礼道。

“使臣请起身,不知使臣这次前来所为何事?”象国国王强自镇定道,突然想到,他们家的粮食已经见底,就算蛇国使臣开口,他也拿不出多余的粮食了,遂身体不由一松。

蛇国使臣看了象国国王一眼,道,“前段时间,我们蛇国的粮食快要吃完了,正准备再去大秦国换一批粮食回来,结果刚到夜郎国,我们就看到夜郎国已经彻底的空了。”

夜郎国原来的国土已经人去楼空,只在原地留下一座座空荡荡的城池,没有人看守,城池都处于任意进入的状态。

“不仅如此,我们仔细探查过后,还在夜郎国原先的国土边界发现了大秦的碑文,上面已经把夜郎国给彻底的纳入了大秦国的领土范围。”蛇国使臣道,犹记得自己第一次得知这件事情时感到的震惊。

就那样静悄悄的,没有惊动他们周边的国家,大秦国就完成了对夜郎国的收编,这怎能不让人感到震撼。

象国国王听的嘴巴大张,“我们这边为什么没有收到动静……”尾音消失在象国国王的舌尖。

他们象国的百姓都走了,他们也只能勉强顾得上他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人打探,可不就收不到消息么。

“不知使臣们此次前来是想和象国谈什么?”

夜郎国的城空了,他们几个国家的皇室入驻进入?

“蛇国此次前来,是想和各国皇室讨论一下我们未来出路的。”蛇国使臣说道。

象国只是蛇国的客人之一,真正要讨论的事情,得各国皇室都得到齐才行。

几个国家本来就相邻,收到消息,众人几天后就聚集在了一起。

刚见面,其余几个国家的皇室就开始哭诉粮食马上就要吃完的困境,象国国王也跟着掉了几滴伤心泪,表示自己家也没有余粮。

“我们以后可该怎么办呦?百姓们都没了,以后地谁来种?”

这个问题一出,各国皇室的人眼神开始随处游移,不是他们吃不了这个苦,而是他们一辈子都没和土地打过什么交道,唯一接地气的时候,就是去下面收粮税上来了。

严峻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不出声就能够得到解答的。

看到众人都是一副缩头乌龟的样子,负责组织这场会议的蛇国君王生气道,“现在是我们几个国家生死危机的关头,你们心里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啊,闷在心里算什么。”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百姓们并不是关键,关键是我们现在拿不出养活百姓的粮食,我们名下就是有百姓,也全都是饿死的命。”

众人沉默,现在的粮食多珍贵啊,和那些珠宝的价格简直达到十比一的程度,百姓们的确能种地,但是谁也无法保证他们明年一定能够丰收,这样一来,他们只会损失更大。

“与其想着靠天吃饭,我们还不如去大秦兑换几年粮食度过这个难关呢。”

“然后我们几个国家的底蕴就被掏空了。”蛇国国王泼冷水道。

“我们可以缩减开支……”

“这个方法已经用过了,效果并不显著。”毕竟人性本就俭入奢易,奢入俭难,更别提他们是排场最大的皇室中人了。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们倒是想出一个能解决的办法啊。”有些人实在没有办法了。

“没想到我们靠山靠海,居然还有为吃的奔波的一天。”象国国王不由自嘲道。

相比起山林和海洋来,他们实在是太渺小了,渺小到,为了一点吃的,他们需要拼上手底下人的性命。

各国现在的人口本来就不多了,哪怕粮食短缺,也不能把他们往山林和海洋中送。

算来算去,居然还是去大秦国换粮食最划算。

此次会议直到终止众人都没有拿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蛇国国王抿唇道,“就凭我们现在的这点人,可以把国家给维持下去么?”

别的不说,人口数量一旦稀疏,那些茂密的山林就会得寸进尺的生长,那些森林里面的猛兽也会变多,这会直接压迫人类的生存空间。

身为君王,蛇国国王并不看好他们这些小国的命运。

“也许,我们可以去大秦国打探一下那些夜郎国君王们都是什么的待遇。”象国国王咬牙,小声对蛇国国王道。

“你是说,抛弃我们的国家!”蛇国国王听了心里难受道。

他们都是皇室,也是众小国最后的坚持者,哪怕夜郎国被大秦国吞并,他们心里也不会想着上赶着去并入大秦国,因为他们不知道大秦国将会如何对待他们。

“你也说了,我们的人口这么少,怎么可能会是山林和野兽们的对手,与其葬身兽口,还不如寻找出一条出路呢。”

“我们可以搬到夜郎国的城池里面去。”蛇国国王道。

“那里已经被标上了大秦国的印记,一旦我们真的入驻,要是被大秦国的人发现了,你说他们会不会把我们变成奴隶?”象国国王深想道。

夜郎国消失了,可某种意义上它仍然存在。

夜郎国的百姓、文化,还有君王们,他们好似只是换了一个生存的地方,并不代表夜郎国已经彻底灭国,大秦国也没有放过夜郎国原先的国土面积就是最好的证据。

“你说得对,夜郎国距离我们这么近,那里的地同样也高产不了,去了以后的确弊大于利。”蛇国国王不甘心道。

“开始准备吧,到时候我们好好打探一下夜郎国那些君王们的待遇,还有大秦粮食的秘密。”

他们国家离夜郎国很近,夜郎国的土地近些年来同样不高产,那么和夜郎国紧挨着的大秦能够拿出那么多粮食,并且百姓富足,其中原因可就耐人寻味了。

换粮终究只能解决他们国家一时之困,只有粮食高产才是真正解决饥荒的根本。

在彻底断粮之前,众小国的皇室又组建了一批队伍前往大秦,这一次,他们不需要夜郎国一个个都君王同意,速度就快了许多。

他们刚到黔中郡,第二天身处咸阳宫的赵燕歌就收到了他们来访的消息。

算算时间也才过去几个月而已,那些粮食他们那么快就吃完了?

朝堂之上,三个顶梁柱离开,代左相也终于摘去了头上的“代”字,正式成为了大秦的左相。

右相则由法家出身的严晏担任。

太尉一职主管大秦所有的武将,公孙太尉离开以后,一时没有合适的人选,就没定下来。

如今众小国再次拜访大秦,左相道,“陛下,这次只怕他们来者不善。”

“换粮一事,珠宝和粮食并不是等价的,只怕他们会心不甘情不愿,会想别的办法解决他们目前的困境。”左相为人谨慎道,不排除众小国敲他们大秦闷棍的打算。

立场不同,左相不啻用最大恶度揣摩敌人的想法。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就看那些小国这次的选择吧。”赵燕歌道,如果他们真的给大秦来阴的,赵燕歌可不会惯着他们。

“臣会负责在他们耳边游说的。”左相揽下这件差事道,整个朝堂之上,他算是对那些小国最为熟悉的人了。

那些小国并不足为惧,左相怕的只是他们会出昏招影响到赵燕歌未来在史书上面的名声。

身为臣子,他们有责任维护帝王的形象。

反倒是赵燕歌本人不怎么在乎这些东西。

秦国若是存在,他的形象自然坏不到哪里去,秦国若是不在了,赵燕歌就更不在乎了。

第195章

这一次特地留心,众小国的使臣们看着马路两边一看就是大丰收的粮食,激动的眼睛猩红。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比起他们稀疏的粮食来,大秦的粮食不仅密集还颗粒饱满,简直是他们那片土地粮食产量的数倍。

众小国的人有心朝大秦打听种植粮食的秘密,给土地施肥,这在大秦并不是什么秘密,只是不约而同的,不管是官员还是民间的百姓们,都对他们的套话三缄其口。

报纸上面可是说了,不要把属于自己家的优势拿出来显摆炫耀,要不然被别人学了去,等以后人家成长起来了转头就对付你怎么办。

是以百姓们虽然心善,对这些吃不饱的众小国皇室非常的同情,但是也没擅自把自家的什么事情都说给别的国家人听。

感受到大秦国的防备,众小国的皇室们不由心生挫败之感。

什么时候起这些最底层的百姓们也变得如此难缠了?

“打听不出来什么消息,不过也从侧面验证了大秦的土地的确有秘密。”蛇国皇室的使臣道。

会是什么秘密呢?他们苦思冥想。

“他们在防备着我们,因为我们是“外人”。就连普通百姓都知道的事情,没道理我们打听不出来,就只剩下这一个解释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