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节(1 / 1)

加入书签

路过瓷器和玻璃的锻造处,公孙起突然道,“陛下,您所说的给官员们奖励瓷器这事到底什么时候兑现啊?”

要知道,就是她父亲也望眼欲穿好长时间了。

此时距离瓷器拍卖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关于瓷器的热度也降了下去,不降下去也不行啊,毕竟瓷器的主人没办法用强,强求不来的。

曾经赵燕歌说会把瓷器专门奖赏给朝廷的官员们,可是被文武百官给记在心里的,民间还有不少瓷器爱好者为了能够得到一件瓷器而动了在秦朝为官的心思。

只是他们等啊等,盼啊盼的,也没见四世陛下把瓷器给发下去,总不可能陛下已经把他说过的话给忘记了吧?

这样一想,群臣们就不禁满目惊恐。

消息被递到后宫来,公孙起却不觉得,因为龙卫内的瓷器制造一直就没停过,现在正好路过,公孙起就直接问了出来。

赵燕歌轻笑道,“这事我没忘记,只是还不到给他们奖励的时候呢,总得先把那些人的品行给摸清,你也不想瓷器落入一个品行不端的官员手中吧,那样可是会让瓷器的光辉蒙昧的。”

不是你在秦朝做官就能得到一件瓷器的,也不是每一个官员都有资格得到奖励的。

公孙起听后若有所思,就听赵燕歌道,“瓷器暂时没有,玻璃的话我手头上还是可以宽松一下的。”

毕竟玻璃也有玻璃的美,在不清楚玻璃和瓷器身后的锻造方式时,在外界人的眼中,玻璃的价格并不廉价。

食楼中就有不少用玻璃做成的碗盘,尤其是冰淇淋冰沙等,用透明的玻璃碗盛着,里面均匀而满满的撒上各种辅料,光是视觉上就是一种绝美的享受。

玻璃管制不如瓷器严格,如今已有玻璃开始在世面上流通,只是赵燕歌的玻璃又有所不同,盖上一个公章,同样的东西它就是多出了一分荣誉。

夏天到了,赵燕歌就送了几套玻璃摆盘给朝中几位德高望重的重臣。

三公皆在列,赵燕歌并没有厚此薄彼,不过也因为如此,让下面的人无法更好的看到赵燕歌心头的喜好和风向。

“陛下。”赵燕歌的前方迎面走来数人。

赵燕歌回想道,“原来是军医们啊,你们在咸阳宫内可还好?”

“回陛下,臣等一切都好。”军医们道,这次他们是专门来找赵燕歌的,听到他们有事,赵燕歌让他们有话直说。

“陛下,臣等想要回去边关了。”几位年纪已经不轻的老军医说道。

“可是咸阳宫内住的不够舒服习惯?”这才刚来多久就要离开,“医家的新医术你们都已经融会贯通了么?”

“是臣等放心不下边关,毕竟边关本就兵多医少,我们想尽快赶回去帮同袍们分担,医家新的治疗方式我们也学的差不多了,只是这次我们去往边关的人数有些多。”说到这,几位老军医小心翼翼的看了一下赵燕歌的脸色,发现赵燕歌没有动怒的迹象,这才稍微松了一口气。

没错,和他们一起离开去边关的基本都是医家的医者们,而医家的医者们是赵燕歌把他们好不容易才聚集起来的,几位老军医就怕赵燕歌不想放人,毕竟他们可算是挖了陛下的墙角啊。

“边关军医不够的问题我会留心的,你们准备什么时候出发?”赵燕歌态度温和道,一点没有老军医们想象中的生气,不禁让几位在边关待惯的老军医受宠若惊。

“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想尽快赶回去。”老军医们道。

咸阳真的很好啊,他们在这里学习到了医家最新的医术,手中随时随地的就能阅览图文并茂的医书,每日更是衣食不愁,不用去操心任何杂事,在这炎热夏季还有冰块供应,让他们远离暑气,专心学习医术。

只是咸阳再好也比不过边关在他们心里的位置,几位老军医在咸阳宫里享受着,每每静下心来就想到这些都是边关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们不曾享受过的,不自觉的羞愧涌上心头,想要尽快赶回去,不然心总觉得沉甸甸的,总是挂念。

“那我就在这里祝愿军医们得偿所愿了,对了,回去边关以后,劳烦军医们帮我留意一下边关种下去的那批粮食,看看它们目前的长势如何。”赵燕歌道。

就是没有赵燕歌的嘱托,边关也没人敢轻怠那些粮食,尽管土豆和红薯不同玉米一样长在土地上面,可是只要它们的叶子上有了虫子,负责这块田地的劳役们就捉虫捉的勤快。

距离种下那些种子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数月,不管是土豆红薯还是玉米,此时都已经进入了成熟期。

土豆和红薯在地里面长着个头,玉米则在地面上长出果实。

玉米刚开始的时候个头并不大,边关的人摸索着得到了玉米的新吃法,可是谁知道就在他们的眼前,那一穗穗玉米棒子个头直蹿,有的玉米棒一只手都无法握住。

长成的玉米棒再没有个头小时味道清甜,而是变得干硬,已经无法再食用。

眼看着青白色的玉米须变成了褐黑色,个头固定住,有劳役道,“这粮食应该是熟了。”

整个边关百分之九十的人都种过地,对粮食再敏感不过。

只是让他们感到震撼的是,这种前所未见过的粮食产量未免也太多了。

第41章

光看玉米棒子的重量和数量,就让这些在家里干惯农活的劳役们倒吸一口凉气。

秦朝目前的粮食亩产平均在250~260,而玉米呢,哪怕在古代减产,每亩平均产量也是800~900打底,整整翻了数倍。

等劳役们连夜把玉米收割,最后上报称重,得出来的重量让边关无数人下意识的捂住胸口,缓解那阵由激动带来的快速心跳声。

震惊之下,不少劳役们都忘记了土豆和红薯的存在,纷纷把玉米给当成了宝贝,边关的将领更是派兵把这些收割下来的玉米保护起来,准备把玉米立马运往咸阳城。

还是有人反应过来,还有两种粮食没挖出来呢。

边关将领得知后,让劳役们把土豆和红薯全都给挖出来,不到一天的功夫,土豆和红薯就被摆在众人的眼前,无数人看了沉默。

在挖土豆和红薯之前,他们以为玉米的产量就已经算的上是天赐了,可是现在,看着每种都不输给玉米产量的土豆和红薯,不管是边关的将领还是将士,劳役还是犯人,所有人都下意识的屏住呼吸,大气也不敢喘上一下,生怕他们眼前的这幅就被他们给轻轻的吹散。

还是边关将领脑子一个激灵,猛的反应过来,道,“快,快把粮食都给陛下运回去,要快马加鞭。”

“只要这批粮食能够保护好,那我们大秦今后将再也不会缺粮了。”说出这话,将领心中信心十足,而听了他话的将士们却不觉得他是在说笑。

无论是玉米还是土豆红薯,他们都是在边关众人眼皮子底下生长起来的,同样是精心照料着,浇水捉虫,地也没离多远,可这三种粮食就是比他们种的别的粮食高产。

一想到这三种高产的粮食都是从咸阳城带来,四世让他们种的,边关将领就有些头晕目眩。

这么高产的粮食怎么能种植在这么危险的边关呢,这里靠近蛮夷,说不定他们什么时候就会过来抢粮了,这三种粮种真要是落到那些蛮夷人的手中,他自杀都不足以谢罪。

想到这里,边关将领为防夜长梦多,连忙派人去把玉米土豆和红薯给收拾装好,运往了咸阳城。

从来只见给边关运粮的,可却少见边关给内陆运粮的,可是此时谁都没有多余的心思去想这件事,负责运输这批粮食的并不是劳役和犯人,而是边关的精兵良将,一路就跟护食的野狼一样快马加鞭的赶往了咸阳城。

直到看不到运粮队伍的身影,边关将领这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回到军营中坐下,这才有心情和众人庆祝。

“也不知道陛下是从哪里得来的这些粮种,这可真是天佑我大秦啊。”说到兴处,边关将领不由拍腿大笑,面上是少有的柔和之色。

别的不说,有这几种高产的粮食,他们边关以后应该不会再缺粮了。

不缺粮好啊,吃的饱饱的,他们完全可以跟那些善马的蛮夷们好好的玩玩。

所有人都沉浸在这场开心之中,没有人例外。

医家医者们听着从军营中传来的放声大笑,嘴角处同样不由会心一笑。

看着自己手上一套齐全的银针,回想起了帮助他们医家尽力发展的陛下,医家医者们发现他们突然想回咸阳城了。

“也不知道医家最近有没有攻克新的疑难杂症?”

“麻沸散的成品研究出来了么?”

“医家的那群小苗苗们茁壮成长了么?”

说着说着,众人不由相视一笑。

“说真的,我很感激四世陛下,我们现在所擅长的外伤,如果不是遇到了四世陛下,我真不知道我们前方的路会在哪里。”说着,医者中最擅长外伤的医者哽咽道。

他们都是医家的人,进来的人哪一个不是心怀仁心,在他们眼中,内伤是伤,外伤同样也是伤,只是治疗的手段不成,为什么就对外伤治疗那么抵触?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损毁是不假,可是明知道身体的某一处坏死,还会拖累整个身躯,就是不愿意进行治疗,从而暴病而亡,这简直是痛在他们的心上。

明明能够救人,却因为救人方式不被人接受,从而眼睁睁的看着一条条生命在自己眼前流逝让他们感到非常的痛苦。

在遇到四世陛下之前,他在民间给人看诊,因为用羊肠给人缝合伤口而被大众抵触,导致生活艰辛,可是最让他绝望的是他走的这条医道眼看着就要被世俗的目光所堵死,精神和身体都承受着折磨之际,是陛下的龙卫找到了他,让他加入了龙卫内。

在龙卫内,他见到了无数医家子弟,也可能是一家人的缘故,大部分的医家人虽然不擅长他的治疗手段,却会对他的治疗手段进行包容,有时还会过来找他探讨医理,后来更是从医家人中找到了同样擅长此道的同伴,让他感觉自己独行的那颗心灵找到了停泊的港湾。

而这一切,都是四世陛下带来的,如果没有陛下的包容心,或者说陛下稍微对这种外伤治疗手段心有抵触,他也加入不了龙卫。

“谁不是呢,你们不知道,我被龙卫的人捡回去的时候只剩下一口气了,就是因为疾病的缘故和病人发生冲突,他不相信我的方法能治好他,就把我乱棍打出了府外。”一名身体看起来很健康的医者苦笑道,他得罪了权贵,那些下人们自然不会对他手下留情,如果不是龙卫的人及时出现,恐怕他早就身死乱葬岗了。

“陛下的包容心乃天下之最,毕竟很少有人会听遍百家言论还能本心如初的。”说到这里,医者们的气氛不由欢快了一点。

他们医家其实还好,医者仁心,一般都是埋头老实做事的,而有的百家思想则不同。

比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就是完全相对立的一个观点,一般人听了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偏向,更有其余百家思想驳杂,他们想要让帝王理解并支持他们的想法。

“也不知百家今后会以哪家为首?”

如今百家齐聚四世陛下麾下,众多思想碰撞,迟早要从这百家中选出一个领头者的。

“咱们医家是不用想了,没可能的,现在最有可能的无非是法家、儒家和道家这几家。”

大秦以法固国、儒家重教育,人数最多、道家,看看始皇陛下和如今的三世就知道了。

“咦,名家和杂家势头也不错啊,就是人少了一点。”

“听说家的人在陛下手底下发展的也挺不错的……”

水泥路上,正带着医家不少年轻苗子赶往边关的老军医听到前方有动静,掀开帘子一看,突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莫将军。”老军医惊讶道。

“军医,你们……”在路上遇到老熟人,负责运送粮食的莫将军也非常的惊讶。

两队人马相识,队伍暂停在路边叙旧一番。

知道军医们是因为担心他们而提前回来,莫将军心里感动不已,道,“军医们还请一路慢行,军营内并没有什么大事,伤员数量没有增加,路上不用这么赶。”

军医们不知道莫将军回咸阳城是什么事,却也没问,两方人见过面,就擦肩而过,而后各自赶往了各自的目的地。

直到军医们回到边关以后,向劳役们打听起四世陛下的那批粮食来,这才知道那批粮食已经收割完毕,已经被人运往了咸阳城。

想到中途和他们相遇的那批人,军医们心中了然。

身处咸阳宫的赵燕歌听到边关有人过来送粮食,道,“让他们进宫来吧。”

同样听到的三公们皆惊讶的睁大眼睛,想去掏掏自己的耳朵,疑惑他们是不是听错了。

从来只听过他们往边关运粮的,什么时候边关的粮食也能多的运回来了?

莫将军身穿铠甲,在殿外卸下武器,进来半跪行礼道,“莫伯参见陛下。”

“起来吧,三种粮食都带回来了么?”

“是,一种都不缺。”莫伯起身道。

“那你给三公们说说这三种粮食的种植情况。”赵燕歌道。

莫伯深呼一口气,平复着自己心中的激动,争取用平静的语气说出道,“回陛下,三公们,玉米的产量为800~900打底,至于土豆和红薯更是惊人。”至于怎么个惊人法,他只能用震惊来形容。

数字说出来让三公们齐齐的抽了一口凉气,“这怎么可能?”

这怎么不可能,事实就摆在眼前啊。

赵燕歌道,“土豆你们没在路上吃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