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树典型(1 / 1)

加入书签

)

在刘爱民的带领下,众人来到了养猪场。这是一个单独的大院,据说原先这就是生产队的养猪场,后来一直闲置着,紧挨着杨爱国家的住宅,于是,被他租赁了下来。

院子里还有三间破旧的瓦房,平时被他当做了了储存猪饲料的仓库。长方形的猪栏分列在两边,修建得很简易。

东面一排猪栏甚至还是以前生产队用石头砌的猪舍,只不过为了方便排水,在猪栏地面上铺了一层红砖,抹了一层水泥。这里养了四十多头肥猪,大多已经快要出栏了。至于西面一排猪舍,显然是新搭建了。全面不由红砖修建的,相比东侧猪栏整齐干净了许多。这里面养了两头公猪和十来头母猪。

看了杨爱民的养猪场之后,杜远舟稍微有些失望。和自己想象中那个的养猪场完全不一样,规模太小,模式太过老套。想想后世那些大型养猪场,规模占据数百亩,动不动就是成千上万的头猪出栏。

杜远鼓励了杨爱民几句,又和他交流一下养猪知识。然后,在赵海波的带领下,又走访了几家小型的养殖户。

那些养猪户的设施更加简陋。在猪舍门口,甚至摆放着大缸,装满剩饭剩菜,阵阵馊味扑鼻而来,这就是猪的口粮。猪的排泄物夹着馊味,令人发呕。整个猪场堆满杂七杂八的东西,苍蝇乱飞。这样养猪既长得慢,又不卫生,根本没有摆脱传统养猪的方式。

九十年代初,由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人们生活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这一阶段对于肉食的需求急剧增加。养猪产业应运而蓬勃发展,注定是一个朝阳产业。

在回镇里的路上,杜远舟头脑中不停回旋着如何做大这一产业的想法。他交一些想法赵玉田交流过了,希望他们农科站回去写一篇调研性文章。

这天一大早,赵玉田兴冲冲地来到杜远舟的办公室。

“远舟镇长,这是您要的调研报告了。您看看!”说着,他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五六张纸的报告递给了杜远舟。

“这是我们画的养猪场建设平面图,远舟镇长你看怎么样?”赵玉田又自信满满地取出十几张白报纸来,在杜远舟的面前徐徐展开。

杜远舟仔细地看了一下,只见图纸共有十六张,有平面图形,也有立体图形,是按照三百到五百头猪的规模建设的,其中包括了育肥猪舍设计图,猪圈建设图,产房设计图,水管安装设计图,保育舍保温装置,饲料添加,猪舍供电示意图等等。

每一张设计图上面都有非常详尽的文字说明,将建筑的目的及需要注意的东西解释的清清楚楚。对于杜远舟这来说,可谓一目了然。见他看得很认真,赵玉田在旁边给他介绍情况。

“这份示意图,我借鉴了我同学所在的那家养猪场示意图,。那是京唐地区一家大型生猪养殖基地。。。。。。

“要养好猪,先要考虑的就是养猪场的选址问题。”赵玉田口若悬河地说道。“生产模式不一样,对建筑和环境的要求也不同。养猪生产一般分为两部分:种猪部分包括空怀配种阶段、怀孕阶段、分娩哺乳阶段;商品猪部分包括哺乳仔猪阶段、保育猪阶段和肥育猪阶段。现代养猪无论采用哪种模式生产,都不应该在庭院饲养。场址应该选择在村边地势高燥,水源、电力和交通方便的地方,避免动物和人群相互影响,既危害猪只健康,又破坏邻里关系。”

听这赵玉田的解说,杜远舟点了点头。

对于刘爱民的养猪场,他也感觉选址有问题。如果贸然扩大规模,很可鞥造成不好的后果。那地方不利于通风换气,又距离村子又近,容易与别的外来猪只相互感染,要知道,养猪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防疫,辛辛苦苦大半年,如果真是碰上一场猪瘟,一下子儿什么都完了。

“哪天你和刘爱民碰碰面,商量一下如何操作。这个典型我们一定要竖立起来。”最后,杜远舟冲着赵玉田嘱咐道。

对于养猪产业的前景,杜远舟是十分看好的。猪肉是我国的主要肉食,猪肉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着我国cpi指数的涨跌,因此,政府对生猪饲养产业一直十分重视,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扶持生猪生产。不过,国内养猪业集中度非常低,成本控制难度大。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支持鼓励规模化养殖。

杜远舟知道,虽然养猪业前景不错,但百姓来养殖,多数人是不会认同的。毕竟前期需要一大笔资金投入,具有很大风险性。

宁可受穷,不愿冒险,这就是当地老百姓的特点。由于村民文化素质不高,无技能资源,缺乏经济意识。缺乏文化必然导致观念落后,很多人商品经济意识不强,视农为本,宁愿守着土地受穷,也不愿冒险投资;少许人有依靠国家支持,救济的“等靠要”思想,老一辈村民观念保守,不愿接受新技术。所以,这也是杜远舟带领村民发展养猪产业的最大障碍。

看着赵玉田走出门去,杜远舟坐在办公桌前,点燃了一根烟,然后不紧不慢翻阅起调研报告。

认真翻阅一遍,杜远舟大体上还算满意。这份报告写的很详实,将自己的一些观点都糅合了进去。但可能是视野有限的原因,有许多地方描述得不够完善,太过于泛泛,也缺乏足够的创新和前瞻性。

沉思片刻,他拿起了笔,在报告的空白处有添加了一些内容。然后他反复看了两遍,见没有问题了,便交给综合办,让他们照着修改后外稿子,重新誉写一遍,然后复印数份,留作开会用。

随后,他又亲自拿起桌上的电话,给马关镇农村信用合作社主任打了一个电话,希望他给予爱民养猪场一些贷款上的支持。

对于杜远舟的要求,对方一口答应了下来。虽然农信合属于垂直管理,但地方党政实权领导,还是不能得罪的。再说了,杜远舟的指示,也算是合情合理,并不违规。

为了树立刘爱民这一典型,杜远舟可谓不遗余力。前几天调研的时候,刘爱民已透露出想修建一家大型养猪场的想法,杜远舟当然双手赞同,并答应为他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其实,技术上还算好解决,主要资金,杜远舟给他两个建议,一是和别人合作,二是借贷。如果借贷的话,他可以亲自出面帮着向银行机构打着招呼。

在一番衡量下,最后刘爱民决定借贷投资大型养猪场。这和杜远舟树立典型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相信,只要刘爱民的养猪场做大做强之后,赚到了钱,很快就有许多村民开始跟风。那时候,政府再一号召,在整体做一番规划,马关镇生猪养殖产业就会快速发展,水到渠成。

之所以要打造刘爱民这个典型,完全因为杜远舟太过了解国人的从众心理。国人的从众心理似乎与生俱来,而对这东西的评论也不少,大都在讽刺、取笑,可惜的是,就算再多人认清这一点,同样打击不掉这种现象——即使是那些讽刺别人的人。

这让杜远舟想起了以前一个笑话:一个县官新上任,听说这个县的男人都怕老婆,他很好奇到底有多少人这样。于是他召集了所有男人在县衙门前。他跟那些男人说,“请你们中怕老婆的找在左侧,不怕的站在右侧。”等分开了之后,他发现只有一个男人站在右侧,他便问那个男人,“你为什么不怕老婆啊?”男人说,“我老婆告诉我,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笑话是说“怕老婆”的,但却小小地提了一下从众。“人多的地方,就算有危险,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受到危险。”这样的从众心理很奇怪,但古今中外以来人们都是如此。

美国心理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从众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一个人先看见了,第二个人跟了过来,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这就是一种人性,体现了榜样的力量。

大多数人抨击这种现象,杜远舟却认为,从众心理有其消极的一方面,也有其积极的一方面,关键如何去利用引导,尤其作为一位领导干部。他就是要把刘爱民这个典型树立起来,让人都看到利益,主动跟着模仿,这样推广养猪产业才能事倍功半。

当然了,生猪养殖产业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村子。大多数养殖业是受到地形、道路灯等因素影响的。所以,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是带领百姓脱贫致富的根本。

杜远舟自然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在的庞大农村支付计划中,除了发展养猪产业,还将继续推广菌类养殖,逐渐在相关村落扩大养殖,使其向规模化发展。这也是他发展农村养殖经济的重要一环。(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隆重推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