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罗刹恶鬼 兽面鬼神(1 / 1)

加入书签

早先在金陵,离渊寻找知烟的时候,曾经在高氏的娱乐城之战,曾经误闯入了一片区域,离渊依稀记得当初那高氏主人的故居,只不过是走廊尽头的三间房子罢了,从外观来看,应该是某个人的书房,每间房门的前边都刻着一个古达秦篆,依稀可以看到是书---画---剑。

每个字写的都那么有精气神,当真是不可多得的书法大作,在离渊看来,除却书法底蕴这其中更是圆涵着一种秘法的气息,按照那时候娱乐城守卫的说法,便是这本身是属于我们主人老爷子的画室,从我到这里当差这十年呢,我还没有见到过外人进入这画室,现在离渊想来,主人老爷子说的自然就是这高千秋了…….

只记得当初那程宏的脸色很是慌张,苍白的语气掩饰不在心中的担心害怕,这里是原本是我家主人老爷子的别馆,老爷子到金陵的时候,要静思或者接见十分亲密的人,都会在这里进行,他曾下过很多次命令,若不是由他亲自带领,谁也不能进去。

等到高羽执事的时候,就把这间别馆当做了画室来存放一些收藏的画作,仍是禁止一切人不经他的允许进入此间,离渊此刻回忆起来,只记得当初那屋内黑乎乎的,四周围静得出奇,也不知道灯饰的开关在哪里,里边的画室是完全的黑暗,此刻光芒己不再那么明亮,光柱在黑暗之中扫来扫去。

那厅堂中的陈设,全是十分精致的紫檀木家具,单是那扇巨大的八摺屏风,上面镶满了各色宝玉,砌成极其生动的八仙图,已是罕见的古物。而所有紫檀木家具上,都镶有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各色大理石,有一种在手电筒光芒下呈浅紫色的大理石,

连听也没有听说过。更难得的是,那些大理石上都有著天然的花纹,有的是山水,有的是花鸟,有的是虫兽,有的甚至是人物,而且大部份维妙维肖。更让离渊难以相信的是,其中的正堂上,刻着一幅黑底白纹的大理石,白色的纹图,清楚地可以看出一个老人柱杖伫立,在他身边,有若干四足的动物,正是那苏武牧羊。

现在离渊回忆起来,倒是觉得有着那么的一点原因,他们曾经也算是皇室后裔,这般被放逐在历史之中,恰如这苏武的这般境况,内心孤苦的远离家乡,倒也不曾忘记心中的复国之梦,虽经历这般多的朝代变迁,到如今的独居金陵一方,为金陵一代的土皇帝,却也难以忘怀,可以想象高千秋的祖辈们,是如何的奋斗之处的。

这样来看,那高千秋对历史的专研之所,定然并非简单的涉猎古代的书籍知识,更多的是从历代高氏一族中的各自手稿传承下来的,可信度比那些被历朝历代修订的史册完备多了,丰虚道长正是了解到了这一点,才算是让丰虚道长将这兰陵王的身世描述出去,这样比他自己讲要丰富的多。

严格意义上说来,这兰陵王高长恭与高氏一族还颇有些瓜葛,这般的顾忌也让那丰虚道长不好说的太明显一番,只得将这番事情推注给这高千秋,此刻道藏讲经堂中,众多风水宗师皆是在等着高千秋的态度,倒是那高千秋似乎凝了凝神道:

“既然诸位道友感兴趣,那我不妨就叨扰一番,对于这兰陵王的事情,我还是最有发言权的,我的祖上也算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兰陵王天之卓越的人才,的确正如丰虚道友所言,却是乃是天选之人,这兰陵鬼面的事情,自然史册上也会记载,只不过不算是太详细吧了。”

“面具,自古作为原始宗教文化的载体,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历史积淀,涉及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稍稍拓展一下视野就会发现,面具曾大量出现于世界各民族的宗教活动中:非洲人举行宗教仪式,要戴上大型面具,最重的可达到三十多公斤;希腊人祭拜天地,也要戴上极为怪异的面具;”

“罗马帝国的宗教仪式简直就是一场面具展览和比赛。在中国史前文化中,炎帝后裔之三苗九黎,所信奉的紫金四目、铜头铁额、鬓如剑戟等战神的形象,就是最古老的面具写真,它们被崇尚为神灵、权力、地位的象征。而后中国各民族宗教都虔诚地信奉它具有通神、祈祖、驱鬼、逐疫等作用。按地域大致可分为傩面具,藏面具,巫觋面具,萨满面具等。”

“在华夏的历史中,萨满教是古代北方各民族共同信奉的原始宗教。当时,东北人把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都赋予了一种主观意识,崇尚“万物有灵”,基于这样的信仰,北方民族创造出了“萨满面具”,刻意改变自己的面目和属性,把在自然面前的困惑、反抗、奋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调节人对大自然既很恐惧又要依存的矛盾心理和因果关系。“

“在同一历史时期,傩面具也走进了安徽的“贵池傩”戏;萨满面具也演绎成了东北的“玛虎戏”,而且规模巨大。汉代,演出傩戏可以牵动朝野上下,从皇帝面具曾被用于萨满跳神活动。信仰者相信面具具有神力,萨满跳神戴上面具,不仅可以避免妖魔的灵魂认出萨满的真面目,而且能借助面具的法力战胜妖魔。萨满面具后来逐渐被前缀皮或布质辫绳的神冠代替。“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只不过兰陵王的面具,不是仿照兰陵王的面容所造,其二舞蹈的面具也未必是兰陵王佩戴的面具造型,其三唐代一些舞蹈的面具是源自胡人的风俗,而且鬼怪的面具造型也往往以胡人为形象。“

“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说:‘《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象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绢索搭钩,捉人为戏。“

“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止。土俗相传,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苏莫遮》也是一种面具戏。《一切经音义》卷一曰:‘……《苏莫遮》帽,覆人面首,令诸有情,见即戏弄。’今日本所见《苏莫遮》古歌舞图像也是戴兽面,并有古面具遗存。“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骁勇善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

“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

“《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质疑、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

“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

“《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

“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