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好消息(1 / 1)

加入书签

问起彼此的近况,谢秀文也没瞒他,把这次去鲁省的大致经过,跟他说了一遍。

“没想到北边那么乱?”周华强听后觉得不可思议。“这样看来,我们江浙省和沪市,真是个好地方。”

没有到外面去过的人,无法理解这种感觉。

他以前从好友张云峰那里,也听说过类似的事,只是离自己比较远,所以当成故事听,很快就放下了。

而谢秀文是自己的女儿,她刚刚从那边回来,可以说真切感受过那种氛围。

“那是当然。”谢秀文对这些深有感触。“我在鹏城时,无数次看到女孩子单独上街时,脖子上戴的项链,被人明目张胆抢走,喊救命都没有人理——”

因为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涌向特区,一时间僧多粥少,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就开始偷盗和抢劫,当地的治安问题一直很严峻。

关内还好一点,关外一个女孩子,几乎不敢出门。

又想起刚到鹏城时,因为暂住证还没办下来,有联防队来宿舍查证件时,她不得躲进公共女厕所,在里面忍着恶臭,呆了整整一个小时。

出来时她被自己身上的气味恶心到了,直接在门口吐了。

回到宿舍洗澡时,发现身上全是蚊子咬后的红点,当时因为紧张,居然没有感觉到痒。

因为有了这样的经历,原本性格就大胆的她,彻底豁出去了。

进了工厂后,因为有高中学历,很快被线长看中,成为报表员,开始学习基层管理知识。

在港资企业里,报表员相当于是储备干部,当线长不在时,她就要站出来开早会,并代为管理员工。

因为敢管敢担责任,很快就被香港主管看中,升为线长。

一年后有管理人员离职,她又被提拔为管理四条线的组长,相当于楼面主管了。

这一切虽然是前身的记忆,谢秀文因为接收了身体的一切,自然对这段往事印象深刻。

晚饭很快做好了,大家把菜端出来,坐下来热热闹闹地吃起来。

“对了,李经理这两天也在沪市,我刚才忘了跟你说。”聊了一会家常后,周华强忽然开口道。

如果李晓华知道阿文在这里,说不定会过来拜访。

他是三个中转站和运输公司的总负责人,权力很大,自己虽然没必要特意讨好他,但是借着阿文过来的机会,请他吃顿便饭,也是应有之举。

“是吗?那我吃了晚饭,给他打电话。”谢秀文不在意地回答。“他突然过来,不知道是不是有麻烦事,需要他出面处理?”

上次破到何畅来捣蛋,她特意去了一趟越州,给他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沪市的中转站,其实就是批发中心的分支机构,只是规模小了很多。

如果有人看中这里面的商机,也来插一脚,那又得跟人起冲突了。

这是谢秀文最郁闷的事。

八十年代末,最早进入私人企业领域的人,要么是眼光独到,从机关下海的干部,他们大多有后台背景,不管是开皮包公司,还是真正实打实投资进去,都是最容易成功的人。

要么是日子过不下去,出来搏命的真正无产者,因为实在没什么可失去的,就算丢脸也无所谓了。

因为这时候个体户还是个贬义词,连搞对象都低人一等。

而那些有正式工作的年轻人,即使工资再低,也能昂着头对他们不屑一顾。

后一种人对她不构成威胁,就怕第一种人,又盯上自己了。

毕竟现在信息不畅,自己在虞城的情况,沪市的人未必知道。

如果他们够聪明,懂得提前了解清楚对方的情况,也不会做出脑残的举动。

“这个我就不知道了。”周华强到了沪市后,只是干些辅助些的工作,相当于办公室的机动人员,替他们在这边探路。“如果蔡经理遇到麻烦,确实会向李经理汇报,不过还没传到你这里,想来问题不大。”

这时候很少有人叫总经理,不管职务大小,统一叫经理。

而老板则叫先生小姐,八十年代拍的电影电视剧,都是这样称呼人的。

谢秀文嗯了声,表示同意他的猜测。

吃过晚饭,几个孩子匆匆离开了,谢秀文和秦冠麟坐在客厅,开始给李晓华打电话。

电话打通后,听说两人就在沪市,李晓华没说几句,就表示过来当面汇报。

谢秀文当然没意见。

她感觉得到,这边似乎确实遇到了麻烦事。

坐下喝了一会茶,就看到李晓华匆匆赶过来。

“先坐下喝杯茶,有事慢慢说。”谢秀文这时候已经冷静下来,不再担心沪市的中转站会出现大问题。

她现在已经有这样的底气,应对来自各方的冲击。

毕竟连何畅这样的顶级官二代,都已经偃旗息鼓,反而跟自家握手言和。

难道还会有比他更大牌的人,对付自家的产业?

真的到了那样的位置,应该很容易赚钱吧?何必做出这样的丑态?

“好。”李晓华在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来,强迫自己别太激动。“其实是好事,就是沪市有一家公司想跟我们合作,合作开一家大型超市,我原本打算摸清对方的底细后,再向你汇报,没想到你们正好过来了。”

他在虞城接到蔡少武的电话,就急急赶了过来,第一时间了解详细情况。

谢秀文当初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除了赚钱,更多的是想替老百姓找到一条致富的路子。

现在的销路问题,基本上靠公司来解决。

好在虞城位于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本身就缺少蔬菜和禽肉蛋供应,靠外地大量运输过来。

他们等于填补了这个空白,只要运输问题解决了,基本上不会有大的风险。

但是当这个市场有了足够的名气后,消息外传,肯定会有其它地方借鉴虞城的做法,从而也建起类似的市场。

这样一来,对他们的冲击就不会小。

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产销这两块绑在一起,他们既是产品的提供者,又是产品的销售方,这样谁也打不倒他们。

至于运输则是服务部门,如果干好了,可以减少中间过程的货物损耗,同样非常重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