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弟弟也需要拓展人脉(1 / 1)

加入书签

到了那时候,土猪肉、土鸡和土鸡蛋这些,就会成为高档的代名词,价格也会不断拉开,让老百姓趋之若鹜,心动不已。

经济发展得越快,需求越大。

价格也是越到后来,差距会拉得越大。

就像前世超市里,一只养殖场出来的鸡,十几块钱就能买到。

而一只土鸡,价格就是好几倍。

至于山里养的走地鸡,如果不用一百块,你都会怀疑买到的是不是真货?

到了重生前,几乎买不到真正的土鸡了。

有一件事,谢秀文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过年前,她去以前一直有联系的山农家买鸡,对方居然说没货。

上门问了才知道,原来用这样的方式养走地鸡,养殖成本非常高。

最主要的麻烦,是一次不能养太多,最多一百多只,否则就管不过来。

这样一来,就算到了年底全部卖出,也不过一万多块钱。

而现在这点收入,干什么活赚不到?

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辛苦?

何况现在土鸡越来越走俏,身边的亲朋好友,有钱也买不到,正在为这事发愁。

那她为什么要卖给别人,给自家吃或者卖给亲朋好友不好吗?

所以所谓的土鸡,大多数是养殖场买回来的鸡,放养一两个月后,再当走地鸡出售。

虽然味道比超市买的好一点,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

谢秀文相信,夹岙如果能一直这样保持下去,只要口碑在,不管以后再种什么养什么?都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何况她还有瓶子空间在,不走高端路线,太浪费了。

第二天早上,谢秀文和秦冠麟吃了早饭,正准备出门去余杭,不想弟弟谢博文回来了。

他现在买了一辆摩托车,县城到家不过四十多公里,不用一个小时就能到家。

“你今天怎么有空回家?”谢秀文停下车子,摇下车窗问道。“机关不是要到年三十才放假吗?”

这也是吃公家饭的不便之处,上班时间定得比较死,不像其它行业,可以自己决定哪一天回家过年。

“单位发了些年货,我怕放在那里坏掉,就先拿回来。”谢博文从摩托车上解下一只蛇皮袋,提在手里。“除了给建红娘家送了一些,其它的都在这里了。”

以前他特别羡慕别人过年前有东西发,没想到自己现在也能拿到这么多。

当然这跟他所在的单位有关,调到县委办公室后,接触到的都是大大小小的领导,可以说成了所有人都要讨好的存在,单位的年货,自然是按最高标准发放的。

除了这些,一些求他办过事的,也送了一些烟酒。

他把最好的留下,其它的都送到丈人家了。

“看来东西不少。”谢秀文感觉得到弟弟的兴奋,也没有笑话他。“对了,你现在也算混出点名堂了,得用心建立自己的人脉圈,过年送年礼,是交流感情的好机会,你打算送给哪些人?”

把他交给黄剑鹏带,这些为人处世的手段,应该由他提点才对。

就怕他太过正直,没考虑教弟弟这些,那只能由自己出面了。

“我今天回来,就是想问问你。”谢博文听了心里一动,把手里的袋子往地上一丢,弯腰靠在车窗上。“姐,我认识的人不多,你说给哪些人送比较合适?”

以前他没机会接触这些,所以不知道还要给人送年礼。

姐姐去年就开始这样做了,他看在眼里,也明白这样做的好处。

只是他除了春节给亲戚家送过礼,和同事朋友很少走动,到底该怎么送才合适,他又拿不定主意了。

“你还不算太笨,知道回来问我。”谢秀文伸手敲了敲他的脑袋,宠溺地骂了一句。“其实很简单,你先找纸笔,把平时接触比较多,或者关系比较好的人,全部写下来,然后好好分析一下,哪些人你必须送礼——”

看来黄剑鹏没有跟他说这些,难道是为了避嫌?

毕竟他也是弟弟的贵人之一,如果跟弟弟讲这些,不是等于向他要好处?

“用这个办法确定要送礼的人,确实不会漏掉。”谢博文想了想,觉得这办法不错,可以保证不会漏掉一个人。“接下来怎么做?我就怕送的东西少了,别人嫌我小气,送的多了,又担心被人误会。”

虽然送年礼在圈子里很普遍,但是送的东西价值太高,对方收下的话,也有压力吧!

搞不好被人误会行贿就不好了!

“你就是不爱动脑筋。”谢秀文见他居然会有这样的忧虑,气得想打人。“如果你送名酒名烟,被人看到的话,确实会误会,但是野猪肉野兔肉和鸡鸭鹅这些,都是乡下的农副产品,别人收了也心安理得,我们家这个最多,你居然还会担心送什么?”

八九十年代,求人办事,往往送烟和酒,所以才有了一个特殊含义的词语:研究研究(烟酒烟酒)。

给人送礼没问题,如果不懂忌讳,仗着家里有几个钱,就乱送东西,确实会有问题。

而自家就没有这个烦恼,像自己一样,送家里的农副产品就是了。

关系好或者地位高,多送一些野猪肉和野兔肉,关系一般,就少送一些。

“噢。”谢博文一听有理,顿时轻松起来。“我明白了,谢谢姐。”

说完,笑着直起身子,准备拿着袋子回四合院,不影响姐姐和姐夫出门办事。

谢秀文见他快步离开,无奈地朝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弟弟虽然有进步,但是还差得远。

好在家里不需要他撑门户,有时间慢慢成长。

“你也别着急,博文还是有进步的,至少明白来找你商量这事。”见妻子恨铁不成钢的样子,秦冠麟伸手揉了揉她的秀发,安慰道。“换成以前,只怕连这个想法都不会有。”

每个人的进步,都是一点一滴开始的,不可能一步登天。

就像自己刚经商时,其实什么都不懂,需要招来的高层管理给自己出主意。

为了防止出错,他只能硬着头皮,看了大量的书,边做边对照着学习。

然后在跟人打交道过程中,不断摸索并总结经验,总会有进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