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酱厂承包(1 / 1)

加入书签

相比较而言,家里自己加工的零食,肯定比工厂更健康。

“这个办法好。”谢妈妈听后也很心动。“家里调料肯定没有工厂齐全,有了调料包,以后我不管炒什么,都轻松多了。”

随着家里生活水平的提高,她也不得不学习新的烹饪手段,不管是炒货还炒菜。

如果像以前那样随便炒一炒,只怕大家都会受不了。

当然也不用太担心,毕竟有保姆在,现在家里大多数菜,都是她在做。

吃完晚饭,谢秀文正要回县城,接到吴泽远打来的电话。

“镇里有家酱厂经营不下去了,你有没有兴趣接手?”一接通电话,那边就直接说了目的。

会这样问,主要是谢家办了家食品厂,虽然主营业务跟酱厂不一样,如果她把这家厂接下来,那产品只会更齐全更丰富,这对一家食品企业来说,不是坏事。

“是不是东溪镇中学旁边那家酱厂?”谢秀文听后一愣,下一刻又欣喜地问。

东溪镇有家老牌酱厂,开在中学东首五十米处,读高中时,有时候上课上到一半,会突然闻到一股浓烈的酱油味,也不知道是发酵好的酱缸揭盖,还是酱油提纯加热散发出的。

对她们这些学生来说,酱油跟大家的生活无关,倒是酱厂另一项主营产品酱菜,大多数学生都会隔段时间去买一次,可以说又便宜又下饭,非常划算。

通过原主的记忆,她以前也经常去工厂门口的门市部买酱黄瓜、酱什锦菜、腐乳等等,一次用不了一块钱,却可以吃上好几天。

“没错。”见她有印象,吴泽远介绍起来就更方便了。“如果你愿意承包,我这边跟工厂谈一谈,为你争取一些有利的措施——”

到镇上担任镇长时间不算短了,以前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农产品批发市场那边,现在一切走上正轨,他开始把精力放在镇上其它集体企业上。

酱厂真正的名字叫东溪镇酿造厂,规模不算大,总共只有两百多名工人,却是虞城最大规模的酱制品生产基地。

周围几个县里,“大桥”这个品牌,也算响当当。

只是现在的市场份额,被一些外地牌子挤占了,他们靠大量的广告营销,在年轻人里留下深刻印象。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的酱油全部是论坛卖的,平时靠供销社和村里的代销店零售散卖,一坛一般可以卖好几天,这样就无法保证卫生问题。

以前大家穷,可以睁一只闭一只眼,就算在小店买到有苍蝇的酱油,也不过是退给店里,重新打一份。

现在人家直接卖瓶装酱油,这个虽然价格贵了不少,至少可以保证卫生。

反正一个普通家庭,一年也用不了几斤酱油,于是酱厂的主营产品,就这样慢慢走了下坡路。

“行,我们当面详谈。”谢秀文听后颇为心动。“你等我一下,我现在在乡下,一会儿就去镇里找你——”

和吴泽远定好会面地点,她和爸妈说了声,就开车去镇里找人。

来到吴泽远的办公室,看到里面的转角沙发上,还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黑瘦男人。

听了介绍,才知道他就是酱厂的厂长李平。

一起坐下来之后,谢秀文也没客气,直接问起酱厂的现状。

就她了解的情况,其实不仅仅是酱厂在这几年开始走下坡,虞城大多数乡镇企业,都面临同样的结局。

原因很简单,这几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同类产品后,竞争开始变得激烈。

这些乡镇企业习惯了计划经济,对销售一窍不通,面对气势汹汹的同行,他们根本没有一战之力,很快就被冲击得溃不成军。

“酱厂的生产没有问题,现在我们的技术骨干,大多只有五十出头,能保证加工出优质的产品,就是销售问题一直没有办法解决——”李平多少研究过企业亏损的原因,此时苦着脸说道。

作为集体企业,以前因为有上级安排生产,他们只顾埋头加工就行,生产出来的产品,会运到越州地区所有供销社、门市部以及代销店里,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轻松消化产能。

所以酱厂这几十年一直红红火火,工人们的福利也不错,很多领导干部,甚至把子女安排到工厂上班,他们也能消化得下。

最近三四年,工厂开始走下坡路,积压在仓库的成品越来越多。

特别是近两年,电视电台经常听到其它牌子在做广告,他们的销量就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快发不出工资了。

他也想过学人家引起灌装设备,打广告抢回市场,可是要做到这些,至少要投资几十万,工厂哪里拿得出钱?

到镇里找领导商量,上面也无能为力,去信用社申请贷款,也被拒绝了,最多答应借十万。

如果只有这么一点钱,那肯定没法扭亏为赢,最后没办法,只好过来找吴镇长。

他能力强,说不定有办法让企业起死为生。

“那你们是打算借钱再拼一拼,还是直接承包出去?”谢秀文没想到李平会这样说,有些意外。“如果是承包出去,只要各方面能谈成,我们可以接手。想继续干的话,我建议你们引起外资,这样才能解决目前的困难——”

酱厂算得上优质资产,只要投钱进去,重新包装一下,就能马上替自己赚钱。

不过她赚钱的办法多的是,没必要强行插手这种事。

如果遇到不懂事的人,硬说自己仗势欺人,侵占这家集体企业,到时就算用心把这家工厂盘活了,只会更加让人误会。

除非工厂承认经营不下去了,公开找人承包,她才愿意接手。

“如果有外资愿意参与,那自然最好不过。”李平听后眼前一亮,“现在我们就缺这样一个投资人,只要能帮我们把产品卖出去,酱厂肯定能恢复以前的风光——”

他十八进工厂,担任酿造车间的学徒工,一直到四十岁正式成为厂长,现在已经五十四岁了,可以说大半辈子在酱厂度过。

对企业的感情,不是其它人可以比的,会来镇里求助,实在是迫不得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