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商议(1 / 1)

加入书签

谢秀文这边为了儿子的未来,开始在做别的打算。

而黄玲和肖霞这边,经过一天的交流,双方的感情都增强了不少。

第二天下午,两人才告别离开,回到沪市。

从车站出来,肖霞和李思明没有回自己的家,而是一起来到娘家见父亲。

“这次见面,有什么收获?”肖区长带着眼镜,在沙发上看报纸,见女儿和女婿回来,放下报纸,语气平和地问。

对于他们这次行动,他觉得希望不大。

一方面靠这样拐弯抹角得来的交情,能有几分真正的作用?另一方面,秦家可不是靠跑关系就能轻易打动的,否则秦老爷子也不会有这样的威望。

“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肖霞抢先回答道。“原以为秦冠麟会非常难相处,没想到一点架子也没有,我到现在都觉得自己在做梦——”

她是真的没想到会有这么大收获。

很明显,只要自己跟黄玲能继续保持现在的关系,以后想见他们,应该不会很难。

“哦?”肖区长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非常好奇。“那你们详细说一说经过——”

如果真的有女儿说的这么好,那绝对是好事,女婿未来的发展,说不定能超过自己。

肖霞见父亲吃惊,得意地把经过说了一遍,李思明在后面也做了补充。

“不对啊!”肖区长马上发现了中间的漏洞。“谢秀文既然知道黄玲救了自己,为什么现在才上门找人?难道还有别的原因?”

他担心这种关系是假的,可是听女儿的意思,谢秀文对黄玲的尊敬又不可能骗人,那真的太古怪了。

“可能是她以前忙着打工,没时间过去吧!加上以前家境一般,也没这个经济条件。”肖霞提醒道。“现在她嫁给了秦冠麟,利用秦家的身份,赚了不少钱,所以才能把她们接过来——”

她其实很羡慕黄玲的运气,如果是自己救了谢秀文,那该有多好!

“确实也有可能。”肖区长想来想去,觉得谢秀文和秦冠麟没理由骗女儿,就暂时放下这些疑问。“那你觉得,秦家能接受你吗?”

这话是对女婿说的,比起女儿,他在人心洞察上,更细致一点。

“我觉得他们对黄玲夫妻的尊敬,已经超出了救命恩人的范畴,只要我们能继续跟他们保持这样的关系,秦冠麟看在黄玲的面子上,也会接受我。”李思明回答道。

他在路上就仔细想过这个问题,最后作出这样的结论。

“这样看来,谢秀文一个女孩子,最大的优点就是知恩图报。”肖区长作为点评。“如果这样,那你们这次真的走对了。”

心里忍不住也激动起来。

肖家如果能跟秦家有这样的关系,那以后不仅对女儿女婿有帮助,其它侄子外甥同样有好处。

虽然把女婿当成了接班人,可是光靠他一个人肯定不行,其它晚辈他也在尽力培养。

“对了,爸,黄玲和周华强,都跟家里断了联系,你说我们要不要撮合他们啊!”肖霞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就向父亲请教。

很明显,他们夫妻俩这些年留在农村,过得并不开心。

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他们当年因为家里困难,最后被父母放弃,心里肯定很难过。

上次回沪市,特意向自己打听起家人的情况,说明他们还在关心家人的情况。

看来随着时间过去,当初的怨恨已经化解得差不多了。

如果父亲愿意帮忙,那他们家人的生活,肯定会有所好转。

“别自作主张。”肖区长一听,连忙制止道。“感情这种事,外人最好不要乱插手,除非她们向你求助。”

这方面他比较有经验,或许他们真的解开了心结,愿意和家人和解。

但是这是他们家人之间的私事,如果外人参与,那性质就完全是两回事了。

“放心,我也是随口一说,不会真的做什么。”见父亲这么慎重,肖霞连忙失口否认。

她只是觉得直接施恩于黄玲,已经不大现实,毕竟她们现在有了谢秀文和秦冠麟。

但是他们的家人就不一样了,只要帮忙随便安排个工作,对这家人的帮助就非常大了。

“那就好。”肖区长提点道。“朋友之间,怎么相处最合适,就是控制好一个度,你千万不能因为秦家的原因,过度跟黄玲他们接触,这样只会让他们不自在。”

女儿聪明是有的,但是缺少智慧,这也是他没有让她进入机关的原因。

有时候一个人什么都不懂,反而会事事小心,不敢越雷池关步。

就怕一个人自恃聪明,做一些自以为是的事,那就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无穷的麻烦。

“放心吧!爸,我们会控制好这个度,不会轻易上门,也不会随便开口。”肖霞知道父亲的心思,连忙向他保证。

肖家这边在商量如何跟秦家慢慢走近,而谢秀文同样在跟爸妈商量儿子的事。

虽然夫妻俩计议已定,但是得跟父母也打声招呼,免得他们心里不痛快。

“程程小小年纪,就要跟爷爷学这些,会不会太早了些?”谢妈妈听后心疼地问。

在她看来,这跟古代培养接班人一样,从小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技能训练,程程是她从小照顾着长大的,可舍不得他吃苦。

“妈,你想多了。”见妈妈一付儿子以后要吃苦的模样,谢秀文哭笑不得。“他以后多跟爷爷接触,老爷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把一些为人处世的原则,点点滴滴灌输给儿子,说的夸张一点,就是教他如何做人,又不是真的让他去吃苦——”

如果要培养他身体方面的韧性,现在已经强于一般人了。

“那就好。”听了女儿解释,谢妈妈这才轻松下来。“我就怕你心太硬,让他跟着爷爷吃苦。”

当年她不顾一切离家去鹏城,家人怎么劝也没用,他们都搞不明白,女儿为什么能狠得下心,抛下孩子和父母,一个人在异乡孤零零地工作?

虽然后来日子越过越好,也赚了少钱,但是这里面的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