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缝制衣裳(1 / 1)

加入书签

“镇子、村子?”张李氏疑惑不已,沉吟道,“铅笔这东西,虽然不同于毛笔,但说到底,它还是笔呀!笔这种东西,普通人谁会用呀?就只有读书人才会用。

“培养读书人,那可是很钱的!家住镇子上或村子里的人家,手里的银钱有限,很难培养出读书人来的。换句话说,镇子上或村子里很少有读书人。

“由此不难想见,要在镇子上或村子里将铅笔卖出去,怕是比登天还要难。”

“铅笔就只有读书人才会用?”沈采萱笑笑,大摇其头,“并非如此哦!”

并非如此么?

张李氏见识有限,她根本想不出来,这世上除了读书人之外,还有谁会用到铅笔。

一旁的张立秋思量片刻,有些不确定的说道:“除了读书人之外,商行的管事,酒楼的掌柜,嗯……账房先生,对,还有账房先生,这些人时常写写画画,或许会有用得着铅笔的时候。”

张李氏道:“刚刚你说的这些人,他们都能写会算,其实……他们也算是读书人吧?只不过,他们手里有了营生,不再考科举了而已。”

沈正榕全程旁听,听到这儿,突然插口道:“都不考科举了,那就不能算是读书人了吧?”

就比如沈正樟和沈世贵,他俩先后放弃了科举正途,就没资格再自称是读书人了。

喂喂喂,楼歪了!

“账房先生什么的,到底算不算读书人,暂且不做讨论,因为这不是重点。”沈采萱言归正传,“重点是,铅笔并非读书人的专属物,其他人也可以用得上。比如说……女人。”

在场众人齐声惊呼:“女人?!”

抱歉,他们实在想不明白,女人要用铅笔做什么。

要知道,燕国虽然民风开放,一些女人得以读书识字,但这开放只是相对前朝而言,并非完全开放,“女子无才便是德”,依旧是主流思想。

换言之,女人之中也有读书识字的,但是很少很少。

在这种大环境下,绝大多数的女人都是用不着笔的,或许终其一生,都碰不到笔。

沈采萱侃侃而谈:“的确,这世道,很少有女人会用到笔。但,女人不用笔,并非是她们没有用笔的需求,而是她们不晓得笔的妙用,不晓得可以用笔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远的暂且不说,我就以望山村为例吧。我印象中,望山村的姑娘定亲之后,就会开始亲手缝制衣裳——嫁衣自然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还要给婆家人,尤其是相公,做上一两套。

“衣裳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婆家人对新妇的看法。故而,望山村的姑娘很看重此事。为了缝制出好看得体的衣裳,很多姑娘会想方设法的向亲朋好友借些能够拿得出手的好衣裳,然后照着那些好衣裳缝制新衣裳。”

沈月娟出身望山村,自然沈采萱所说属实,望山村确有这样的传统。

事实上,不仅仅是望山村,整个青州都有新妇为婆家人准备新衣的传统。

沈月娟点头:“一般而言,姑娘们都喜欢向城里的亲戚朋友借衣裳,因为城里人的衣裳更加时兴,照着城里人的衣裳做出来的新衣裳更加拿得出手。”

说着说着,沈月娟心里泛起了疑惑:“可是,村子里的姑娘做新衣裳,这个跟铅笔有什么关系?做衣裳用的是布料针线,又用不着铅笔咯?”

沈月娟实在是想不明白,正说着有关铅笔的话题呢,沈采萱怎么扯到做衣裳上面去了。

沈采萱刚要开口,沈正榕灵光一闪,抢先说道:“有的人做衣裳,或许还真有必要用铅笔呢。

“我就以沈月婵为例吧,前些日子,沈严氏教沈月婵裁衣服,沈月婵怎么裁都裁不好,原本端端正正的一大块布,愣是被她裁成了歪歪扭扭的小破布。那种小破布,自然不可能缝制出齐整的衣裳来。

“沈严氏见了,心里着急,只好反复教,奈何沈月婵太蠢,怎么学都学不会。到了后来,沈严氏实在是没办法了,就找来了一根烧焦的树枝,在布料上划线,让沈月婵照着树枝画出的线裁剪。这么一番折腾过后,沈月婵总算是裁出了一件还算像样的衣裳来。

“由此可见,有的人做衣裳,就必须要事先在布料上画出大致的形状来才行。

“虽然说,烧焦的树枝就能够在布料上写写画画,但这玩意儿太毛糙了,不仅画出的线很粗,而且很可能在画画的时候,把布料给划破了。要是换做铅笔,就没有这种顾虑了。

“所以,我觉得吧,对于有的人来说,做衣裳的时候,还是很有必要用一用铅笔的。”

别看沈正榕虽然年纪小,而且是个男孩子,可他说出的这话,仔细想想,还蛮有道理的。

张家人琢磨片刻,深以为然。

“别说是初学裁衣裳的人了,就算是裁了几十年衣裳的老手,有时候也会出差错,一剪刀下去,把好好一块料子剪坏了。”张李氏道,“裁衣裳之前,用铅笔画好了——嗯,这法子不错。”

“不光是在裁衣裳的时候,用得上铅笔,早在裁衣服之前,就有铅笔的用武之地。”沈采萱道,“大姑,方才你说过,姑娘们都喜欢时兴的衣裳,为了让自己做出来的衣裳看上去比较时兴,她们都喜欢向城里的亲戚朋友借衣裳。

“然而,不是每个姑娘都有家住城里的亲友。退一步讲,就算有家住城里的亲友,人家也未必肯将自己的衣裳出借。”

沈月娟闻言,点了点头:“确实如此。”

想当年,沈月娟在出嫁前夕,根本不敢奢望后娘给自己置办嫁妆,唯一的心愿就是自己的嫁衣能够像样些,不要太寒碜。

为此,沈月娟悄悄去找了大弟媳秦氏,希望刚嫁入沈家不久的秦氏能够将她的嫁衣借给自己一两天。

然而,事与愿违。

秦氏看着和和气气的,一口一个“大姐”的叫着,似乎很乐意亲近沈月娟,可那只是表象而已,沈月娟当真有求于她了,她立刻百般推脱,说什么也不肯将自己的嫁衣出借。

尽管沈月娟事后不断对自己说,嫁衣是秦氏的,借不借的,秦氏说了算,自己不能够因为秦氏不肯借,就埋怨她、为难她,而应当拿出大姑子的气度来,一如既往的善待她。

但,无论沈月娟如何给自己做心理建设,她心里这个坎怎么也过不去。

原因无他,通过这件事,沈月娟看清了一个人。

因为太过膈应,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沈月娟依然清楚的记得此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