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警醒(1 / 1)

加入书签

06年的200万,能干的事情多了。宁昊没替投资人省,反正投资人发话了,让他可劲造。

抱着“学花钱”、实践出真知的心态,宁昊在给陈默打电话之前,其实早已经拿到电影点映的临时秘钥。

而且,在小电影院点映之前,甚至有过一次试映,也就是半成品找bug的那种放映。

bug没找到,这笔钱算浪费了……

当然,那是小头,宁昊觉得是值得的。

也就是在宁昊给陈默打电话之前,他刚刚带着团队看完点映版本,没有邀请圈内朋友,主要圈内没有比较知名的朋友可以撑场面。

值得一提的是,男人有钱就学坏,宁昊不例外。

申请临时秘钥的时候,宁昊塞了点见不得光的份子钱,所以点映的电影院经理给面子的帮他们《疯狂》电影挂了幅宣传广告牌。

效果勉强过得去。

观众上座率约莫百分之三十左右,达到宁昊的预期,最重要的是,观众反应“一片叫好”。

至于偶尔几个说“看不懂”的,宁昊自动忽略了……

实际上,电影刚开始的一些片段,如果观众走神,或者没耐心,的确容易出现“看不懂”的情况。

当然,多看几遍,这些看不懂的地方,会酝酿出口碑。

《疯狂》好歹没有太重的文艺气息,并且带“方言”的全程搞笑,足以挽留住观众的耐心。

以至于让观众二刷,三刷。

然后,口碑自然出来了。

试映、点映都搞了,一条龙是肯定不能一条龙的,首映坚决没有,请不来明星,宁昊丢不起那人。

六月一号,《疯狂的石头》全国公映。

……

燕京。

天王星影视娱乐公司。

陈默哼着小调,摇摆着大屁股,笑眯眯来到沈佳办公室:“沈总,晚上公司集体联欢,作为boss,我决定带你们去看电影!”

沈佳微微一愣。

很快,她就想到了什么,镇定道:“《疯狂的石头》要上映了?”

陈默:“……”

女人太聪明,让男人感觉好无力。

“票买了吗?”沈佳低头整理桌面道,某一刻,她手指不自觉的颤抖了下,表明她内心其实并不平静。

无关乎与陈默一起去看电影,只是单纯紧张。

《疯狂》倾注了公司全部家底,而电影投资这年头赚钱的就那么极少数,风险极大。

陈默没注意到小姐姐的紧张小举动,听了小姐姐问“票买了吗”,果断一扫颓废神色,欢欣鼓舞道:“沈总放心,我这就去买,等我,很快!”

咻~

一溜烟,陈默嫌坐电梯太慢,直接“跳”楼梯下楼,直奔电影院而去。

为什么不开车?

陈默表示,太兴奋,给忘了……

偶尔锻炼锻炼身体,其实挺好的!

买了四张凌晨零点的《疯狂》首映票,两张最后排,两张最前排,陈默对自己的智商佩服得五体投地。

睿智!

说起来,某些巧合,想想当真恐怖如斯。

这世界,《疯狂的石头》拍摄时间些许延后,然而陈默加入剧组,瞬间加快了《疯狂》的拍摄进程,两相抵消。

后期,陈默投资,加快了《疯狂》原本应该上映的时间,然而宁昊使劲造钱,搞试映、点映,居然又把时间拉后。

似乎,《疯狂》注定要六月上映。

而六月上映,对于《疯狂》能取得票房佳绩,则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月,一头来自好莱坞的狼疯狂席卷内地票房,背靠世界第一大电子巨头索尼的《达芬奇密码》强势得一匹。

再过不久,索尼估计还要并购好莱坞五大之一的米高梅,即将创下又一项世界第一。

短期内,索尼对于世界电影行业来说,属于当之无愧的霸主。

以《疯狂》的底蕴,与这种洪荒猛兽刚正面,显然刚不过。

尽管心有不甘;尽管《达芬奇密码》其实并不算一部优秀的电影;尽管它在番茄网的好评率只有百分之十八;尽管很多不明白剧中宗教信仰为何物的中国观众根本看不懂……

这许许多多的因素,依然影响不了巨头的背后力量,无形之手往往能将一切不可能化为可能。

别看从00年到06年上半年,国内也开始搞大片、大制作,从《英雄》到《十面埋伏》,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无极》,以及如果演员片酬加进去也算大制作的《霍元甲》,这些大制作固然刺激了电影市场,让国内电影市场容量变大,但终究不能同期容纳两部高票房电影。

为什么会有国产保护月?

高层还是有懂行的人在的……

陈默除了庆幸,仍然是庆幸。他是到了电影院,看了电影列表才恍然惊醒。

一味迷信重生知识,是有可能栽跟头的,哪怕再怎么小心谨慎。

可以说,这次惊险际遇,给陈默深深敲了一次警钟,也更加重视小姐姐的意见了。

的确太冒进了!

索性,没有真的栽跟头。

来的时候兴高采烈,买票的时候想入非非,回去的时候,却面色沉重,陈默能感觉到自身发生了又一次蜕变。

非专业上的蜕变,而是关于人生的思考……

做电影真的很难很难!

重生之前,陈默跟所有的观众一样,吃着几位大导演喂的翔,咒骂得凶。

虽然他只是在心里咒骂。

然而现在陈默明白了,那几位,恐怕很委屈吧?明明是他们一步步拓宽了国产电影的市场,然而,多数人居然并没有享受到太多福利……

观众甚至嘲笑他们老了,黔驴技穷。

殊不知,他们或许没有在最该成功的时候成功,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每一个都值得敬畏。

去年向市场低头,拍出票房冠军电影,却实打实属于大烂片的陈凯格,已然快要因为“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掉下神坛,遭受诸多嘲讽,其中,以年轻人居多,人云亦云。

关键,陈导之后会越陷越深,难以自拔。

陈默猛然想到这些,只感觉嗓子眼堵得慌。

什么鬼?

那么,我又该何去何从?

如何权衡?

如何在浪潮之中保证不翻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