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鸭寮街偶遇(1 / 1)

加入书签

鸭寮街是香江深水埗的一条小街,位于钦州街至南昌街之间,因早年港府在深水埗填海造陆后,在当地盖满鸭寮而得此名。

至五、六十年代,鸭寮街独有的地摊摆卖形式开始出现。

当时香江经济初起步,市民生活水平不高,不少人会将家中的破旧电器拿到鸭寮街来摆卖,好赚取一角五毫。当时摆卖的“货品”古怪得令人难以置信,有旧衫旧鞋、旧毛娃娃、旧书旧玩具等等,一般人所知道的旧电器,其实已算是很高科技的了!

而从七十年代开始,这里逐渐变成了全港电子零件的集散地。充电池、各种接驳线、各种chā头、电路板零件等应有尽有,因此吸引了许多电子行业从业者或电子发烧友的垂青。

如香江著名的电子厂商“毅力集团”,其主席林文灿六十年代初来香江时,一放工就去逛鸭寮街,对电子产品兴趣浓厚的林先生对着二手的收音机、电视机、唱机着迷,每天都流连一两个小时。鸭寮街带给他的电子知识与灵感,伴随着其后的创业,北上珠三角,直至成为坐拥市值二十多亿的电子集团主席。

与林先生一样,香港从事电子行业的老板与专才们,从创业之初到北上,都与鸭寮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每天,这条街上都熙熙攘攘,有许多来进货的东南亚客商,也有许多来此淘宝的游客市民。

秦煊此刻就走在穿梭如织的人流中,饶有兴趣地看着四周略显混乱,却又别具特色的场景。

现在汉卡的设计已经完成,他便准备采买一些电子元器件,比如烧录芯片要用到的工具——测试器、编辑器、烧录座、连接器、适配器等等,林林总总着实不少。

但是这些东西十分难找,秦煊在九龙转了一圈也没发现有卖的地方。于是便想到了这条著名的“电器街”。

抬头看到不远处一家叫做“李记电子行”的店铺门面不小,便走了进去。店里客人倒是不多,老板正在柜台后边低着头摆弄着某个仪器,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国字脸男子。

“欢迎光临,有什么需要的吗?”老板见有客上门,立即很客气地询问道。

秦煊拿出一张清单递给他,上面写着自己所需要的电子仪器和原配件。

“老板,我想要这些东西,你这里有吗?”

老板接过清单看了看,有些惊讶:“呦呵,东西不少啊。”随即思索了一下,迟疑道,“芯片烧录工具和辅助仪器我这里倒是有,不过z80处理器因为目前香江很少用到,我这也没有进过货。”

秦煊皱了皱眉:“那么老板你知不知道这里哪家店铺有z80?”

老板笑了笑,摇头道:“后生仔,我李记已经是整条鸭寮街最大的电子行之一了,其他几个大商家我也都认识,应该没人进过z80的。”言下之意便是连我这里都没有,其他店铺更不会有。

秦煊闻言有些失望,芯片是一个电子产品的心脏,而z80是他想到的最合适的处理器了,肯定是不容替换的,那么现在怎么办?连东西最齐全的鸭寮街都买不到,难道要从国外代购吗?自己也没有渠道啊!

这时老板又开口了:“不过虽然我这里没有,但我有一个朋友,是一个电子发烧友,曾经为了研究cpu托人从美国进购了一批处理器,包括了z80、8080、8085都有。”说到这看着脸现喜色的少年,顿时笑了起来,“怎么样,后生仔,你要不要?要的话我可以帮你去问一下他。”

秦煊惊喜地问道:“他愿意转让吗?”

老板笑道:“我跟他是好兄弟,没问题!”

秦煊也笑了起来:“好,我要了!那就拜托你了,老板。”

…………

为了自己的计划,秦煊特意向胡纤预支了余下的全部稿酬,而十分看好这个年轻人的胡纤一点也没有犹豫,不但把钱给了他,还特地封了给他一个十万块的大红包。

对于这个钱秦煊很坦然地收了下来,毕竟《星岛日报》发行量的大幅提升是实实在在的,目前已经达到了19万多,《东方日报》第一的宝座已经岌岌可危了。更别说因之获得的巨大利益了——据说《星岛日报》的广告费已经翻了快将近一倍了。所以胡纤封给他十万的红包他收的理所当然,并不会觉得烫手。

如此一来,除去满记的薪水和当初周闰发、陈钰莲给他的钱外,现在他手里握有的资金足足有十八万!三年前,乔布斯和另外两位朋友创办苹果公司时的启动资金只有区区一千三百美金。相比之下他手头的这笔钱已经足够进行他的下一步计划了。

花了近一万港币买下全部的电子仪器,再给老板1000块作为芯片的定金,秦煊提着东西从李记走了出来。

走到街尾,突然看到前面不远处,一辆靠人拉的老旧夹板车一下子倾斜了过来,上面堆积得满满的纸箱子和瓶瓶罐罐的杂件,都猛的翻落在了地上。

这些纸箱和杂件散落在地上,顿时直接将道路给堵塞了一大半,而且这些纸箱估计是来自于附近的菜市场、鱼肉市场,今天的太阳又有些大,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一阵阵恶臭,远远的就能闻到。

旁边的行人见此,都不由露出厌恶的神情,捂着鼻子,小心翼翼地绕过这些“垃圾”,然后飞快地走远。

秦煊停住脚步,在后边仔细一瞧,原来是这个夹板车的右lúnlún轴断了,导致lún子都飞了出去,自然就保持不了平衡了。

绕过车子走到前面,见到一个头发花白、身材瘦弱的老婆婆,正蹲在地上,吃力地想把纸箱子和杂件给捡起来,堆到一边。她也是知道夹板车一时半刻是没办法修好了,只能先把路给让出来。

秦煊顿时走上前,将手里的东西放在一边,蹲了下来:“阿婆,我来帮你吧!”

“后生仔,谢谢你啊!”阿婆看着一个年纪不大的少年过来不嫌脏的帮助自己叠纸箱子、捡瓶罐,连忙感激地道,“不过这些太脏了,你的衣服……”

“没什么关系,衣服脏了回家洗洗就好。”秦煊一边笑着回答,一边继续地帮忙。

少年刻意地加快了速度,这样大部分东西便由他收捡起来,在两个人的努力下,花了十来分钟左右,路面终于被大致的清理了出来,然后秦煊又将坏掉的夹板车搬到了一边。

阿婆感激地连连道谢:“后生仔,真的太谢谢你了,没有你帮忙阿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秦煊笑了笑:“不用客气的,阿婆。”随即又转头看着靠近一边街沿的地方,摆了满满十几米长的纸箱子和杂件,以及好几麻袋的瓶瓶罐罐。沉吟道:“不过阿婆,东西也不能就这么堆在这里啊。”

阿婆有些为难地道:“可是我一下子也不好带走啊。”

“您知道这附近哪里有修这车的地方吗?”秦煊问道。

“有的,从这里往前走个一百来米,就有一家修车铺,我以前在他们那里修过。”阿婆有些累了,坐到纸箱上,指着一个方向微微喘着气说道。

秦煊欣喜地一拍手掌:“那就好办了,您在这里等着,我去把人叫过来。”说着,转身快步往那个方向走去。

“唉……不用,不用了……”阿婆在后面连连大喊,但她也追不上秦煊,只能看着他走远。

很快的,秦煊就带着一个中年修车师傅回来了,他手里提着焊接工具和用来更换的车轴。不一会儿,修车师傅就将夹板车的车轴重新焊接好,然后装上了车lún。

看到夹板车修复好,秦煊便上前将堆积着的东西重新一点一点地装载到车上。

那边阿婆却是暗暗苦恼,因为她发现重新换上的车轴比原来的要粗很多,虽然经久耐用,但价钱无疑要贵上不少,她心中有些心疼钱。不过人家少年人好心帮忙,她也不能说人不是,那不成恩将仇报了吗?

最终阿婆还是咬了咬牙,拉过修车师傅小声询问价钱。

修车师傅却哈哈一笑:“不必了,更换维修的费用那个少年仔已经给过了。”

阿婆吃了一惊,转头看着兀自流着汗搬运着东西的少年,感觉眼睛有些热。随后也上去帮忙。

两人搬搬捡捡的,花了二十来分钟,终于将所有东西都放到了夹板车上。然后秦煊不顾阿婆的推辞,打算帮着将车推回她的家。

少年不知道的是,这一切都被身后的一双美目看在了眼里……

…………

阿婆的家并不远,就在旁边的南昌街上,大概几百米的距离。

很快,穿过一条小巷,两人将车推回了阿婆的家,在一栋很是破旧的筒子楼里。

这算是颇具华国特色的住房建筑了,我们经常能在香江电影中看到。筒子楼四面围成“口”字,每一层都由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每个单间大约有十几个平方米的面积,厨房和厕所甚至是开水房都是公用的。

不过筒子楼是内地的叫法,在香江这叫做“屋邨”,多作为政府的公屋,也就是提供给低收入者的廉租房。

秦煊把夹板车放到楼下一个角落旁,然后有些吃力地伸了个懒腰,笑道:“阿婆,车放这里就行了吧?”

阿婆连连点头:“对的对的,就放这里吧。”顿了顿,感激地说道,“多亏你了后生仔,上去家里休息一下喝杯水吧!我还要吧修车钱给你呢!”

秦煊见此假意看了看手表,然后推辞道:“不了,阿婆,时间不早了,我还有事儿要来不及了,就先走了,钱下次再说吧。”

“这……这怎生好?这么麻烦你……”阿婆搓着手,有些局促不安,讷讷地说不出话来。

秦煊温和地笑了笑:“没关系的,您不用客气,举手之劳而已。”说完对她挥了挥手,“阿婆,再见!”

“再见……谢谢你啊!后生仔!”看着衣服又脏又臭的少年洒脱地回身离开,阿婆眼中泛起了泪花儿。

却在这时,一个年纪不大的年轻人从外面走了进来,顿时与秦煊打了一个照面。

秦煊一愣,这人他认识!

“秦煊,你怎么会在我家?”

“黄少杰,这是你家?”

没错,来人正是秦煊在满记的同事,那个老是看他不顺眼的黄少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