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06 节 紫禁城和京城(1 / 1)

加入书签

w紫禁城(forbiddencity)是华夏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依照华夏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李从要成立帝国,自然就要建设一座巨大的皇宫,而紫禁城就是现存最好的一个了,当然了,这里也是古代最好的皇家居所,李从只能是参考,是不能直接搬进去住的,这对于文化也是一种迫害的。紫禁城即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经典具有权威性、不朽性、传统性。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同时,她与今天的文化建设是相连的。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经典文化永远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

紫禁城位于京城中心,现称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它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最雄伟、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和古建筑群,由大约870余座建筑和8700余间房屋组成。其中太和殿最为高大、辉煌,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在此举行盛大仪式。内廷中最著名的是养心殿。明朝所建紫禁城有三座。一在京城。一在南京,一在凤阳,凤阳当年是朱元璋的老家,所以这里也有一个,只是后来的皇帝都不怎么用了,所以这里的基本上外人都是不知道的。

紫禁城自明初永乐四年(1406年)始建,明清两代不断改建、添建,尤其是明代嘉靖时期的改制和清代乾隆年间的改建,使紫禁城最终形成今日之建筑规模。紫禁城的建筑集华夏古代宫殿建筑之大成,从中可领略到中华五千年建筑文化的丰厚积淀。

明代营建北京的四个时期--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1406年)诏建北京皇宫。此后营建工程一直陆续不断地进行,直至明朝末年。除一般维修外,以工程量计算,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永乐开创时期。这一时期。结合都城营建,将元大都故城整体向南推移,并完成了北京城墙的修建,从而确定了宫城的位置和规模。由于紫禁城是吸取明初凤阳、南京两地宫殿营建的经验而施工的,其布局更为完整。宫城南北分为前朝后寝,中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三路纵列,东西六宫环列,呈众星拱月之势。基本按《周礼》等传统文献中的王城规制进行规划。现存的故宫基本保持了永乐时期奠定的这一平面格局。

二、正统完成时期。这一时期包括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是明代开国以后初步稳定和兴盛的时期,国家的财力、物力相对充裕,相继完成了北京各大坛庙和御苑的营建,紫禁城三大殿的重建和两宫的修缮也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工程。朱祁镇登基后,第一件大政就是修建紫禁城,从正统元年(1436年)开始,到正统十年(1446年)完成。

三、嘉靖扩建时期。明朝此时日渐昌盛,商业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北京前三门外逐渐形成繁华的商业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加筑南部外罗城以资防卫。这一时期的重点工程仍首推紫禁城三大殿的工程。此朝火灾最多。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的大火竟导致“三殿十五门俱灾”,不得不陆续重建,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才重新建成。其间因重建万寿宫致使三大殿工程一度停滞。

四、明末衰落时期。万历至明末,衰亡迹象日益明显,政府已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兴建。万历朝三大殿又发生火灾。但此次搁置18年方重建,且工程历时12年。持续到天启年间才修缮完毕。

紫禁城南北长961东西宽753占地面积达720,000㎡。有房屋890座,共计8707间。四面环有高10城墙和宽52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现专供参观者游览出入。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间仙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寝”。此外还有斋宫、毓庆宫,重华宫等等,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总面积达163,000㎡。整组宫殿建筑布局谨严,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封建帝制时代,普通的人民群众是不能也不敢靠近一步的。不过李从建立帝国皇宫后,李从的想法就是跟美国人一样,半开放式的,白宫就是这个模式的,不要弄的那么神秘。

紫禁城其名称系借喻紫微星坛而来。华夏古代天文学家曾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三垣、二十八宿和其他星座。三垣包括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在三垣中央。华夏古代天文学说,根据对太空天体的长期观察,认为紫微星垣居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因此成了代表天帝的星座。是天帝所居。因而,把天帝所居的天宫谓之紫宫,有“紫微正中”之说。而禁,则更为人理解,意指皇宫乃是皇家重地,闲杂人等不得来此。

封建皇帝自称是天帝的儿子,自认为是真龙天子;而他们所居住的皇宫,被比喻为天上的紫宫。他们更希望自己身居紫宫,可以施政以德,四方归化。八面来朝,达到江山永固,以维护长期统治的目的。现代人们对整个了解就很多了,也不会有人傻乎乎的说自己是上天的儿子了。李从也不会去冒那个傻气的,但是庄严确实必须要有的。

明清两代的皇帝,出于维护他们自己的权威和尊严以及考虑自身的安全,所修建的皇宫,既富丽堂皇,又森严壁垒。这座城池,不仅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并围以10米多高的城墙和52米宽的护城河,而且哨岗林立。戒备森严。平民百姓不用说观赏一下楼台殿阁,就是靠近一些,也是绝对不允许的。

明王朝的皇帝及其眷属居住的皇宫,除了为他们服务的宫女、太监、侍卫之外,只有被召见的官员以及被特许的人员才能进入,这里是外人不能逾越雷池一步的地方。因此,明代的皇宫,既喻为紫宫,又是禁地,故旧称“紫禁城”。李从倒是不希望自己的宫殿那么的严格。但是这个名字是非常的不错的,所以李从决定自己的皇宫沿袭这个名字。

京城紫禁城筹建于明成祖永乐公元1404年~公元1424年五年,兴建于永乐十五年至十八年。整个营造工程由侯爵陈圭督造,具体负责是规划师吴中。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起,明成祖集中全国匠师。征调了二、三十万民工和军工,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了这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清朝沿用以后,只是部分经过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上没有变动。当然了,那个时候的生产力是比较的底下的,所以才会用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时间建成的,现在来看,集合能源集团的人力物力大概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建成了。

紫禁城位于都城正中,中轴线穿过皇城正中,也就是穿过紫禁城中三大殿、后三宫。紫禁城正门为正南面的午门,也被称为“五凤楼”。午门是宫城中最高的一座门,朝中大赦、献俘等重大仪式都在午门举行。其北门为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华门。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位于紫禁城的前部。外朝由——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从建筑的功能来看,外朝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内廷位于紫禁城的后部(北部),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帝后居住的地方,这组宫殿的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以及分布在内廷各处的四座御花园。宫城内还有禁军的值房和一些服务性建以及太监、宫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宫城正门午门至之间,在御路两房。朝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宫城北部的景山则是附属于宫殿的另一组建筑群。紫禁城的建筑群用在这个时候显得有些不怎么合时宜,但是李从就喜欢这样的调调,以前的时候李从也感觉皇帝在里面别扭的,但是自己要当皇帝了也就不那么感觉了。

太和门建于永乐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明初称‘奉天门‘,清代改名‘太和门‘。它坐落在三米高的一层石须弥庭上,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38米,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高,最大的门。它的屋这个地点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作为六朝古都,这里也可以说是风水很不错的了,要是不行的话,估计不会有那么多的朝代在这里的。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从西周到唐代先后有二十一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超过1200年。是世界历史及华夏历史上一座著名都城。其地点由于历史原因有过迁徙,但大致都位于现在华夏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它是华夏历史上影响力最大,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数量最多的都城。列华夏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早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和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著名旅游胜地。同时也与雅典、罗马和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长安今西安(拼音:gan;英文:gan;韦氏拼音:g-an;日语:ちょうあん)

意为“长治久安”,中华文明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全球著名都城,是可让众多外国人心怀景仰而来顶礼膜拜的伟大华夏城市。

长安作为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华夏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0年的两段时间里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李从也有意把他们建立成现在最大的城市,所以这个用地上就必须要很好的,而原来的长安所在的地方目前来说就是一个开发不怎么完善的地区,开发起来各种工作也是比较的好弄。

唐朝以前的长安虽然也有不少的事情,但是长安真正在老百姓中有了他自己的名望就是在唐朝建立以后,历史课本上的长安也开始从这个时候辉煌起来了,而且前面一个强盛的朝代汉朝也是设立在这里的,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唐长安城周长达3556公里,面积约84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97倍,汉长安城的24倍,隋唐洛阳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达的6.2倍,古代罗马城的7倍。至盛唐,长安为当时规模最大、最为繁华的国际都市。

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唐长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达官贵人、兵士、奴仆杂役、佛道僧尼、少数民族外,外国的商人、使者、留学生、留学僧等总数不下3万人。当时来长安与唐通使的国家、地区多达300个。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饮食风尚等从长安传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过唐长安城消化再创造后又辗转传至周边的日本、朝鲜、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确定下这个地点的时候当地的很多人都还不知道他们的帝国会吧都城给建立在这里的,大部分人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立刻就准备吧自己的一切都让出去,当然了能源集团也不会让他们吃亏的,在新城市建立好以后,他们所有的有贡献的人都会有不错的回报的,很多人都会在新城市里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和住房的,这个也是能源集团对他们的许诺的,所以没有出现什么钉子户之类的东西,当然了在新城市里也必须要有给王公贵戚们居住的地方,这一些全部都已经列出来了,财务部给李从的报告就是,帝国新首都的建立包括贵族们的住所他们需要花费6507亿人民币才可以建成,虽然在战争时期这么一笔巨大的花费非常的大,李从也感觉有些奢侈了,但是帝国上下所有的人都开始捐款做这个事情,很多人都自发的吧钱给捐出来了,大量的金钱都到了能源集团财务部的手里,李从不办也不行了。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