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得了个老师(1 / 1)

加入书签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且说周楠被门房领着进了唐顺之府大花厅中。

厅堂有六七个文士模样的人正端着茶杯谈话,唐顺之不知道正说到什么有趣的事儿,笑得畅快。

有些日子没见到他了,老唐大约是在南京户部尚书任上日子过得悠闲,又不用在江海上上日晒雨淋,人也白皙了许多。

周楠见到他,心中不觉一阵欢喜,急忙上前拜道:“小子周楠见过应德公。先前才得知大司农进京,学生故尔来迟,还请唐公恕罪。”

自从穿越到明朝之后,他时刻在波谲云诡的官场厮混,和人打交道都会带上一分戒心,并会在心中衡量这个人脉对自己有害还是有利。

二十七八岁年纪在现代社会,或许还是一个社会主义巨婴。但在古代,已经过了无效社交年龄。

惟独在和唐顺之接触的时候,他不会有那么多心眼,整个人都非常放松,心中怎么想,口中就说什么。即便说错了,受到他的责备,也是心悦诚服。

这大概是周楠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尊重之人吧!

唐顺之站起身来,一把将他扶起:“老夫也是昨日才来京城,只听说你在行人司做官,却不知道家居何处。正准备忙过这一阵,再让人去司里请你,却不想竟是来了。淮杨一别,老夫本以为不知道要多少年再能见着你,却不想这么快重逢了。”

他对周楠颇为欣赏,此刻,一张严肃的脸上露出笑容。

“你就是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的周子木。”厅堂中的众人都是一片哗然。

纷纷站起来和周楠见礼,皆道:“方才还听唐应德说起你的名字,真是来得巧。”

周楠也没想到自己剽窃的这两首诗词名气如此之大,在场的诸人看模样应该都是心学众,如果和他们交好,对于自己的将来自是大大地有好处。

他心中得意,口头忙谦虚了几句。

又有一人喊道:“子木小友,今日可算是见着你了,可有佳作供我等品鉴。”

“对对对,周子木诗词双绝,不要藏私。”

文人雅集自然免不了诗词唱和,也是一个博取名声的好机会。周楠如何不肯,笑道:“前辈有请,如何敢辞,还请出个题目。”

一人道:“今日雪后初晴,不妨以雪为题,不拘束形势。”

雪景可是古诗词中烂大街的题目,又有何难。周楠略以后思索,刚要开口。

一个中年书生突然淡淡一笑:“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不过是化用了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论立意还是词句,都落了下乘。且借鉴古人诗句,投机取巧,某不以为然。”

就有人不满:“元美此言差矣,化用前人诗句,古已有之。比如宋时的大晏小晏,就化用过许多前辈诗句,甚至直接使,做得却是更胜一筹。你说周子木投机取巧,对一个小辈未免太苛刻了。”

周楠朝那个中年书生看了一眼,却见这人大约四十来岁年纪,面容清瘦,神情甚是严肃。看人的目光尖刻如刀,显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心道:“原来这人就是写《金瓶梅》的王世贞啊!”

王世贞冷笑:“更胜一筹又如何,终归欺心。我辈行事,当光明磊落,此行某是不齿的。”

那人哼道:“元美你实在太偏激了,子木小友休要理睬,咱们继续吟诗做赋,不用为他坏了心情。”

王世贞冷冷道:“也罢,且听周子木你今日又有什么佳作问世,老夫洗耳恭听。”

他刚才对周楠的指责非常严重,周楠心中窝火,却没有任何办法。

明朝佳境年间,若说诗词第一,当属杨慎杨升庵。杨慎死后,王世贞当排第一。打个比方,这厮是如今的明朝作家协会主席。他这天底下谁最会教学生,你的恩师当排在第一。”

“元美出身苏州望族名门,家学渊源。苏州乃是人问会萃之地,从古到今不知道出过多少进士、举人,对于制艺一项最是擅长。元美的祖父王倬成化十四年进士,后官授右副都御史、南京兵部右侍郎;他父亲王忬,嘉靖二十年进士,官至蓟辽总督;他的弟弟王世懋,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如今在外作官。这祖孙三代人参加科举,都是一考便中。可见,在制艺一项,王家还是颇有心得的。”

“能够拜在元美门下的,得他亲自指点。别的不说,一个举人还是可以争取的。这可是天下有志科举的读书人求都求不来的,对你也是一个大机缘,莫要错过了。”

唐顺之这话说得直白,王世贞就是台考试机器,在科举上的经验异常丰富,正适合如你用来临阵磨枪,相当于后世高考时的突击恶补。

王世贞的学问和在知识界的地位和唐顺之比起来,就好象是名牌高中的国家级优秀教师和中科院院士,拜在老王门下是比不得做老唐的门人风光。

可你周楠也就是个高三毕业生的生平,老夫给你授业,你也要听得懂啊!

你现在只是个门外汉,江南七怪才是最适合你的老师。非要去跟欧阳峰学反九阴真经,怕是要练得走火入魔。

学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